公告版位

第六章: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陳文彬
每早的晨曦總是隱晦的讓人以為仍是深夜,窗外的低溫更是讓人唱著「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的主題曲)。受了風寒的我,「洶湧」的鼻水已經快要淹沒我僅存的理智。鎮日的昏沉,真叫人難以承受,連自己都已經快要放棄今日的行程,想要擁抱著感冒藥一起同眠。卻在下一分鐘驀然驚醒,今天可是要與芬蘭的孩子分享中國的文化,說說中國文字的故事,怎能輕言缺席!
想起前晚的晚宴,大夥兒七手八腳的準備款待受邀前來作客的E1小學教師群。女士們以簡單的食材,做出幾道臺灣的家常菜餚,展現出臺灣婆婆媽媽的實力;而男人幫則開始寫起菜單、布置場地,大仁哥寫起書法,當真是不動如山,氣凝神閒呀。修毅則是筆鋒奔放,沒多久功夫已寫好了幾張菜單。芬蘭的朋友們很熱情,對中華文化也有很深的興趣,一起寫書法,賓主盡歡。席間,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三種語言中流轉著(中文、英文、芬蘭文),而文化的交流與傳遞,也在杯觥交錯中,突破語言隔閡而流動著。
為了今日的分享,一群人遠從臺灣帶了完整的教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延伸著幾個不同的面向,有古文字學的、有原民文化的、有數學幾何的、有邏輯數列的,這群教育夥伴各自展現看家本領。而我的背包裡帶著一百多隻的毛筆、厚厚一疊的宣紙、墨汁墨池若干。紮紮實實的像是在提醒我,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重量,不是我的包袱,而是我的使命;不是教條式的宣揚,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
芬蘭的孩子跟臺灣的孩子是一樣的吧?幾天的觀察下來,芬蘭孩子的人際互動相當熱絡,對人的態度也很友善,更熱愛學習。昨晚琇雯分享教了幾個芬蘭孩子寫中文名字的回饋,一位女孩拿到自己的中文名字,發現這三個方塊字可以唸出自己的名字,意思又美,直稱「太美了,這文字!」,琇雯接著告訴她:「這文化,更美!」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文字本身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在我的芬蘭教學經驗中,雖然礙於語言,無法仔細說明每個文字的造字緣由。但當孩子專注的寫起毛筆字,稚幼依舊的童顏,卻隱然浮現對另一種文化的喜愛與尊重,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與讚賞,我有著滿懷的欣喜與驕傲,正如同芬蘭的子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一般。
一位老師最大的滋養,除了對自我學識及人生經驗的充實外,我想就是來自於教學現場與孩子的靈魂對話。如同《禮記.學記》中所說的「教學相長」,讓不同時空背景的旅人,在自己生命的現場,得到成長的力量。在芬蘭教育行旅中,我和藍與白國度的孩子們,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陸續續看了幾所學校之後,我一直覺得整個上課氛圍跟台灣有著明顯的不一樣,但是到底是那裡不一樣,卻又不太說的上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我看到一個小孩靜靜的舉起手想發言,但是老師一直沒有點他,他舉手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是因為手酸了,然後他就換手,老師轉頭看了他,可是老師卻還是沒有點他,大約三分鐘之後,孩子就將手放下來。


就在這過程中,我突然清楚的發現,為什麼在芬蘭的上課氣氛會如此的不一樣,在我們參觀的學校裡,孩子在課堂上並不會竊竊私語,當他們想要發言,他們會自然的舉手,讓老師知道你想說話,等老師點到你之後,你才可以發言,如果老師沒有點到你,你也就只能靜靜的等待。



Sherry 老師在進行台灣來的教學演示時,同學們踴躍的舉手想要發言。
攝於 Vanttilan 國中

剛開始我很直接的以在台灣教學的經驗去看這件事情,我以為這樣完全沒有尊重到孩子的發言權,也沒有給孩子適當的表達機會,更不是我們希望給孩子學習的方式。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們的課堂上,孩子們一定會立刻發出:「老師,我有問題!」的呼聲,甚至在沒有舉手的情況下就直接說出他的問題。

回想我在費城唸書的經驗,課堂中學生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是會在第一時間舉手,同時說出:「Sir,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總之就是希望老師能立刻喊他起來說話。

對於老師讓那個孩子一直舉手,但是卻沒有點這位孩子起來發言的事件,我剛開始無法理解,於是我分別詢問了幾位不同的老師,最後我得到一個結論,這其實是一種隱含著「尊重」的教育哲學,每個孩子都必需學會尊重自己當下所處的場域,也因此孩子不應該任意的發言,有任何想法,都應該透過舉手來爭取發言的機會,而主持的老師或是主持人,則應該視當下的情況,允許或是不允許舉手者發言,而不是任由舉手的人打斷整個活動或是議程的進行,孩子應該要學會,不是隨時都必須因為「你想要講話」,老師就必須將課程中斷來配合你,因為這樣不僅對課程的進行不利,也讓其他正在學習的同學權益受損。

舉手等待發言的同學,Jari 老師這時候正在寫紀錄,
因此這位同學只有安靜而耐心的等待老師看到他。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個人的權益在團隊之中,就不能再是每個人心中惟一的想法,只有當每個人都尊重彼此的發言權、尊重場域活動的進行,每個人的學習權益才有可能被照顧到。

回台灣之後,我就一直思考該如何將這樣的精神放到課程當中,我努力向孩子說明尊重場域的重要性,說明之後,同學好像理解了我所闡述的概念,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卻是那麼的有難度,部份同學會開始試著舉手回答問題,可是就在他們舉手的過程,其他沒有舉手的同學卻直接回答了問題,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於是舉手的同學漸漸的也不太願意舉手,然後狀況又回到從前。

於是我更清楚的執行我的作法,我直接中斷那些沒舉手而準備發言的同學,然後希望同學壓抑自己想要脫口說話的動機與習慣,但是這些違背孩子過去習慣的措施,慢慢的讓孩子們開始覺得不耐,於是他們也開始試著抵抗這種不習慣的做法,阿泰就快速的回頭,然後用氣音對著同學說:「我們都不舉手也不回應,看老師怎麼辦!」

接下來的半小時,課堂中變成是我的獨角戲,無論是我如何用有趣的方式來詢問,或是唱作俱佳的演出,孩子們就是無動於衷,於是我也只能把這當成一個過度,重新思考怎麼跟孩子談這樣做的意義。

隔兩天,八年級同學在討論畢業籌備的過程,整個團隊分成三組在進行討論,由於是利用中午午休時間,整個討論過程就是鬧哄哄的,我在旁邊觀察他們的討論,發現多數的時候,雖然說是討論,但是每個組都是再分成好幾個小小組,看樣子也不像是討論,而是個別小小組的聊天,我走過去,問他們知不知道彼此之間到底在談什麼,然後孩子們兩兩相望,就是不知道其他人剛剛說了什麼,我突然發現,舉手發言的重要,原來當我們急著說話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旁邊的人在說什麼,於是看似討論的過程,卻也只能掉入表露自己的模式,根本無法真正的溝通,於是這樣的討論根本沒有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以專注的神情看著前方進行的變化,
這些都是源自於整個教學氛圍的堅持,
「舉手發言」的習慣,就是這麼簡單的達到這個教學目的。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想想舉手發言,其實就是民主素養的養成過程,當自己沒有取得發言權之前,我們就必須仔細的聽聽別人說,等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別人也會同樣的報以尊重的態度,所以我們聽見了人的說法,也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說法,這才算是有效的溝通,芬蘭將這樣的民主基本素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深深地植入他們的心中,讓他們養成彼此尊重的習慣。

於是,我過去跟同學們說,請他們按照議事程序,必須透過舉手來發言,主席負有維持秩序的責任,同時間只能有一個人發言,不能是聊天的形式進行。之後,孩子們安靜不到五分鐘候,鬧哄哄的情況又再度開始,每當主席或是同學報告的時候,底下總是有同學三三兩兩的在對話,也看不出他們有在聽發言同學的說話。看來這些習慣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養成。

回到課程,我鎮重的同學分享我上次課程後半段的不舒服,同學們刻意用不回答、不回應的方式來抵制「舉手發言」的程序,最後課堂上只有老師在講話,自己的參與感完全消失,這樣的課程,怎麼會有樂趣可言?況且,一個同學的任意串連,就影響同學的學習方式,顯見同學沒有去思考這樣做的利弊得失,最後只淪於「道義」上的相挺,即使對自己沒有好處,也必須挺到最後,甚至讓同學必須拋棄「做自己」的概念,這些,其實只會讓學習的情緒向下沉淪。

在課堂上,同學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習慣,其實也是阻礙思考的重要關鍵,例如,當老師問個問題,有些同學立即想到解決之道,而且脫口就說出來,結果是有許多人來不及思考,這些還沒有想好的同學就會失去繼續往下想的動力,最後也就阻礙到他們的思考;其次,當老師正在鋪排一個教學的過程,同學突然想到一些事情,然後就立即要說出來,而且一說出來鳩希望老師能接著他的思慮向下發展,結果剛剛老師鋪排一半的課程,就被擱置,那些參與到一半的學生,也被迫轉移思緒到一個新的子題裡面,這樣的缺點除了是中斷老師的教學外,同時也讓一些比較需要專心學習的同學,中斷原來學習的項目,使得他們的學習效率降低。

在OLGA的晚上,每天晚上我們都針對白天的見習討論,有時我們也不免急著發言,
漸漸的我們開始要求用舉手發言,會議程序也變得更有效率。
攝於OLGA宿舍

舉手發言,其實是要大家尊重這個學習的場域,課程的進行本來就有他進行的模式,所有的過程並非完全要照老師的意圖進行,但是透過舉手發言的程序,我們可以更理智的去進行課程進行方式的微調,所有人都有機會發言,發言的時候會被所有人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然而然的,發言者也會珍惜每次發言的機會,仔細整理自己發言的內容。

我期望孩子學會做自己,但是要尊重別人,正如你期望別人尊重你一般,而這就讓我們從「舉手發言」這件小事做起吧!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莒的小手術    小編_彬

在愛上養魚之後,最困擾的是水質的不穩定總會讓魚兒生病。

「啊!是白點病!」光莒老師在餵魚時發現了魚兒生病了,正當小編還在苦惱該如何是好時,只見光莒老師開始在桌上排開解剖器材,準備幫魚兒動手術,小編還納悶著,這樣真的行嗎?卻見光莒老師已俐落的完成術前準備,可見平日深厚的學理基礎與紮實的基本功。

其實幫小動物動手術,最怕的就是動物掙扎亂動,還未手術成功可能就一命嗚呼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魚兒的生命力,正當同事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光莒老師早已動起手來了。先幫魚兒保持濕潤,維持魚腮可呼吸的狀態,再進一步維持術野的清晰,想起了「醫龍」中的朝田龍太郎,此刻光莒老師專注的神情與他一模一樣!只是,背影胖了點……

維持術野,是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

動刀要手穩刀快,才不會手術還沒成功,魚兒就一命嗚呼了!

手術成功,魚兒慢慢恢復活力,在觀察皿中恢復元氣!

手術成功,魚兒重回大魚缸悠游,術後觀察也相當重要喔!


認真的男人最帥,成功完成魚兒患部切除手術的「熊呆校長」,此刻終於露出滿足而靦腆的笑容!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鬼火實驗的啟發
 
光莒老師

    5…4…3…2…1…發射!」「老師,我的水火箭射過籃球場了」「老師,我的空氣砲打到目標了」「老師,溪哥為什麼有追星?」「老師,大冠鳩為什麼停在燈桿上時要將翅膀摺成三角形?」「老師,」「老師

    曾幾何時,我喜歡上這種老師長老師短的叫喚,不僅是因為身為這群喜歡「泡科學」孩子的老師是一件愉悅的事,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眼睛亮著「問號」的眼光,讓人興奮。

   「為什麼」是我家科學課裡孩子們最喜歡的語詞,但是回答問題與找答案是這群教室裡每一個「夥伴」的共同任務與責任,包括我。所以我們家的科學課程總是很「熱鬧」。記得有一回,孩子們在「科學研究社」的課堂自主研究實驗提出要做「磷的燃燒」實驗,當下我們大駭。學長姐看一下提出問題的學弟,於是先讓他從認識「磷」這個元素開始,慢慢認識磷的分類,性質,用途等,從這中間也了解白磷、黑磷與紅磷的差異及危險性。也了解到他只是想要做「鬼火」,透過討論的歷程,使得這個命題的可執行性再次被全體科學研究社的夥伴討論,也了解「磷」可以製作燃燒彈,火藥,肥料等用途。這個小組後來也發現私底下不容易取得大量的「磷」,不過他們也很天才,竟然開始收集「火柴盒」,像賽德克巴萊裡的莫那魯道。記得實驗那天,所有的孩子都很興奮的看著「操作小組」把他們辛苦收集三個星期的「火藥:紅磷」,透過實驗設計,將太陽爐聚熱於貼滿黑膠帶的玻璃盒。我永遠忘不了,隨著火光出現時的歡呼與孩子自信的眼神!身為這群孩子的自然老師,真是值得驕傲!



    十二年國教的議題透過媒體的推波助瀾,成功的激起全民的關注與家長們的恐慌。大家關注焦點都集中於「入學方式」、「會考與超額比序」,我們似乎忘了,十二年國教改革的原始目的:讓孩子適才適所的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潛力與基本生存能力;讓學校教育的目標從教學者轉移到學習者;讓教師透過社群與教學評鑑發展教師專業能力;讓學生從一元的考試機器邁向多元智能發展。這些都是十二年國教改革的重大議題,也是基層教師已經開始嗅到的教改氛圍,更是漢帝教師團長期關注與努力的目標,所以我家的科學課程,不僅僅是教授科學的「知識」,我們更在意孩子從這些基本科學知識素養的發現歷程,培養對追求科學新知的好奇心與良好的態度。透過動機的引起與體驗手作的實驗課程,讓孩子將學科知識與經驗知識做統整的聯結,以興趣誘發學習熱情,進一步透過專案學習,啟發孩子研究科學與享受創新的樂趣。

    從上文提到的「鬼火」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若想要完成這個實驗,必須擁有基礎科學實驗能力與素養;必須知道基本化學學科知識,必須學習與同伴合作學習;必須思考如何設計實驗,然後耐著性子按部就班的進行實驗步驟與論證。所以漢帝自然科教師團依據長期課程規劃與課程實踐的經驗,試圖建立一間具有「影響力」的「未來實驗室」。我們不僅想要帶出孩子「玩科學」的能力,也想讓他們體驗自己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因為「生活,就是我的實驗室。」我們不是只給孩子釣竿,我們會跟孩子討論用甚麼魚餌,釣甚麼麼魚,使用甚麼釣法。教師的角色,從過去權威的知識灌輸者,轉化為取得知識的的媒材,是學習的協作者與促進者。學生,才是學習場域的主角。思考、探究、感受與體驗是漢帝科學課程的學習圖像,孩子的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緯六○度天空下的觸發/小光校長

 

不禁想起在雪花紛飛、零下十六度的氣溫裡,E1小學這所使用非常多原木,特別給人溫暖而明亮感受的學校。筆者在這裡遇見了芬蘭教育的初驚艷--零年級(nongraded)的作為。E1小學校長告訴筆者:「芬蘭孩子要站穩在起跑點,而不是贏在起跑點。」芬蘭人,願意將小學前兩年分成三年來讀,不在意年紀,只在意學習能力。因為芬蘭人普遍認為,人生是一場長時間的馬拉松賽,不需要贏在起跑點,寧願慢慢打基礎,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態度與習慣一旦養成,終生受用無窮。筆者在後續的參訪學校,國高中、大學、圖書館都可以看見一群學習態度良好的公民,這是一種向上、向善的學習氛圍
筆者思考這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詢問校長和副校長,她們如是回答:
芬蘭人重視每一個人的權利,一個國家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所以我們花心思努力照顧好每一個孩子。不管是語言課、自然課,還是數學課,我們不強調個體的能力好,而是希望達到「均優」,所以我們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看在筆者的眼中,真是感慨萬千!筆者有一個孩子,正就讀臺灣體制內的國中九年級,整個學校的氛圍,還是停留在以考試為主體的資優教育、學生被訓練成精熟教科書內容的「考試機器」,一個仍在不斷重視排名與競爭的學校環境。整個社會價值依舊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在進行社會階級複製,如果你是特立獨行的人,或是有學習障礙、過動症、亞斯柏格症孩子,很快便被貼上標籤,遭到老師、同學的另眼看待。
進入二十一世紀,仍然無法看見臺灣的孩子從考試的桎梏中被解放出來。臺灣的學校仍以工業時代的大量生產模式,快速的複製校舍、課程與教學模式。但,我們的心靈並沒有真正的開啟,我們的孩子依然必須焚膏繼晷的在許多不知名的夜晚熬著,目的只是為了「考好試」。學習的快樂與成就,無法從這些量化的分數上得到驗證,所以我們僅是不停的複製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師」,企圖生產一個個被我們學校「加工過」的產品,我們甚至寄望他們有一樣的「品質」。
E1小學讓我們看到了「人生而不同」,應該「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在芬蘭老師的觀念裡,學習並不是為了考試,其真正的目的是透過這個學習的歷程,讓孩子學會一種學習的習慣,與發展出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從這當中感受到學習的愉快與自信,最後產生一種自律學習的生活態度,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看到孔子的理想竟然在北國被實踐,讓從小背誦儒家教條的我們,汗顏
筆者來自一個非主流形態的「理念學校」。在這個學校裡,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教育志業工作者,我們不相信可以把什麼價值或知識灌輸在一個不願學習的孩子內心,因為這個孩子的「靈魂」必須透過自己身歷其境的與其他「靈魂」交流,才有機會為自己爬梳出自己的「意義」。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一路跌跌撞撞,甚是顛躓,不想竟也耗去十多年寒暑。一直想從這次的芬蘭學習之旅重新找到自己在教育現場發聲的視角,所以一路在「芬蘭教育工作坊」的讀書會分享與討論中,透過文本的閱讀與自身學校課程的回顧與反省,將二五度天空與六度天空的教育經緯度拉成一個多角度立體空間,透過彼此視域交融的互動,找到一些參考軸線與感動。
看見芬蘭自然課程的發展模式,讓我們這樣的一個團隊除了嘆服之外,也有更多的信心,證明這幾年的努力方向是對的。透過小班教學、統整課程模式與專案研究的合作學習,使我們與芬蘭的教學模組可以接軌,進一步透過教師團隊的課程共作模式,進行課程與教學模組的分享,學習診斷系統建置,相信可以在下一波的教育改革中傾注一些不同的元素。芬蘭能,我相信我們一定也能。
本文摘自「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愛上學自學團:                   https://www.facebook.com/17istudy/                                      
文章標籤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促成‧是更大的喜樂                   游琇雯
有一種食品,從來不曾擔任主菜,菜單用料也不會提及它,但每道菜都得有它提味;
有一種紡織品,向來不會走上伸展台,質料說明沒人會想到它,但每件時裝都得靠它拼裝;
有一種職業,歷來未嘗登上富豪之列,百大影響人物也難見此類,但每個人都得經它提攜成長。
我們就是這麼一群安於生命本質、樂在享受學習、志在成就學生,當個提味的鹽,做個接合的線,只看重怎麼讓學生也愛上學習的老師。
我們很有緣,在政府與學校共同營造的教育空間中,聚集相會;我們很幸運,在企業家具遠見的領導下,放縱教師專業實踐教育理想;我們很貪心,在教育實踐有點成果後,還想精化深化。
我們原本四散在台北、基隆、台中、宜蘭、新竹……補習班、家教班、托兒所、國小、國中、高中擔任老師。幾年之內,因緣際會,我們聚集在同一個教學場域,在學校已奠定的學生中心的教育氛圍中,在企業家的跨界領導支持下,開始與伙伴老師一起激盪與實踐腦中構思已久的教育理想││結合生物地科學能的人文社會三年課程,山海戀學程;整合中國歷史與文學的三年中文學程,中國文學史學程;養成青少年強健心智與體魄,整合團隊合作能力的三年規劃流浪課程,少年成長營學程;配合學生生理發展、將操作、邏輯、推理、歸納各有偏重的縱向規劃、配合四季節氣、學生生活經驗,橫向跨領域數學課程,九年一貫縱橫數學學程;以數學運用為主軸,結合地方史地、自然環境、語文運用的一年主體統整課程,四五班群史地巡禮學程;整合地方史地踏察與在地文學的一年綜合課程,山海耕讀學程;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課程制度,國中課程選修制;用尊重及作中學的態度認識自然及人文地景世界的高中地理課程,生活應用的地理課程……等等。是我們這群老師近幾年,在現場如火如荼推動中的學程。
決定前往芬蘭參訪教育精修我們的教育作為後,興高采烈跟親友分享,接連被潑了兩桶冷水:即然都跟你們做的很像了,那要去看什麼?我們只是一小群老師在推,芬蘭是傾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做啊!一定有值得我們看的地方、一定有我們可以取法的面向、一定有我們沒注意到的細節、一定有做得更好的做法……至少確定自己的方向正確也是一個收穫。總之,我們會努力在芬蘭現場找到值回票價的點,來刺激我們成長。
回國後,決定為芬蘭教育行出書,迎面而來又是一桶冷水:芬蘭的書那麼多,你們有什麼特色值得出書?你們不過是去了十幾天,憑什麼代表芬蘭發言?讀者為什麼要看你們的書?回到單純的動機,我們只是想將此行、所見、所聞、所閱、所思、所想、所得,以現場老師的角度記錄下來,我們無權、無力、無理、也無意代表芬蘭發言,我們要的是將芬蘭教育給我們的刺激,回饋到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不特別推崇芬蘭教育,也不著意眨低其它教育方式,著眼的是,我們,能看懂些什麼道理、能做點什麼變革、能發揮個什麼功能。
或許,我們想做個示範,身為老師,我們樂意跨出舒適圈,付出等同兩三個月薪水的學費,到冰天雪地的外境,有計畫的學習,認真地觀察、訪問與記錄,用心地整理成果。這過程,很辛苦、很費勁、很勞神,但我們自願為之,樂在其中,因為我們深闇樂習之後,緊跟而來,成長的樂趣。
這正是我們這群喜當鹽、樂當線、滿腔傻勁的老師,愛上學的初衷。


本文摘自「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進到教室,時間還有些早,今天我們是早到了,我們被分配的教室是 Jari 的教室,此時教室裡只有疏疏攘攘的幾個人,每個人都瞪大眼睛看著我們,眼神中充滿著好奇,也有三三兩兩的同學,看著我們,然後竊竊私語, Jari 老師則陪著我們,先向我們解釋待會課程進行的模式,突然,Jari 老師跟我們說聲抱歉,他說時間到了,然後回到台前,接著開始今天的課程。

同學們早!大家準備好上課了嗎?希望大家今天都有好的收穫!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奇妙的是,當 Jari 老師回到台前,同學們自然的站了起來,同時,回過頭去看著 Jari 老師,這時候還有二個學生,因為好奇,頭還是向著我們,有些捨不得回頭,我也只能面帶麼表情,就在這個時候,Jari 老師開口叫了這兩位學生的名字,而他微笑的看著他,不知這時候該有什也警覺的立刻回頭,趕緊面向老師。

Jari 老師環視全場,發現有個孩子忘了將毛線帽取下,於是又提醒了這位同學,等這位同學取下帽子之後,所有的同學都已經站好然後看著老師,Jari 老師接著向所有的同學說聲:「早安,同學們」,然後所有的同學也向老師問好,然後 Jari 老師引導著同學,向我們這些客人用芬蘭話問好,我們也趕緊答禮,然後老師請同學們坐下,而這堂課也就正式的開始了。

這整個過程,其實不會超過二分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很快的從上課前的混亂,進入到可以專心學習的模式,這個經驗也讓我想起小時後讀書時的情景,那時候班長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上課鐘響之後,密切的關注老師是否踏進教室,當老師的腳踏入教室的時候,班長會立刻喊出:「起立!」,然後同學們紛紛的站起來,接著一聲「立正!」,那些還沒暫定的同學也會跟著站好,最後一聲「敬禮!」,所有的同學齊聲說出:「老師好!」,這時老師通常也會跟著說:「同學好」,班長再接著說出:「坐下!」,然後所有的同學就坐下。

這兩個看似大同小異的過程,我卻有著明顯不同的感受,在芬蘭的國小裡,我們所見到的二所國小都有類似的開始上課的儀式,雖然每個老師的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這些過程都是由老師開始的,而這個過程,老師的重點其實是放在孩子是不是收心回來?是不是準備好要上課?還有順便讓孩子知道室內服儀的禮節(例如要記得脫帽),因此當孩子坐下之後,準備上課的心其實已經被啟動。而且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發現那個「發號者」的角色,整個過程的啟動,主要是由老師開始,而老師的態度,並不是以我所認知的那種要求孩子「尊師重道」的態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的問候,所以可以看到的是,老師通常比同學更早準備好,並且由老師先向同學問好,這個過程,老師的表情是專注而認真的,同學也因此會回應這樣的態度來上課。

在 Hosmarinpuiston 學校時,副校長 Tilly 告訴我們,他們在孩子小學二年級以前,「專注」也是他們的教學重點之一,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專注」也是需要教的,而且這應該是孩子的必備能力之一,因為往後的學習,很多都是必須奠基於此,所以此他們會透過一些教學過程,讓孩子學會「專注」,我認為,上課前的問候程序,其實是重新啟動孩子專注的一個方式,讓孩子從下課玩耍的心情,順利的轉場來進入上課的模式,這樣的過程,簡單又實用,而孩子也慢慢的就能習慣在這樣的轉場中,重新調整自己面對不同情境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有助於他們去面對一個新的知識或是技能的學習。

當孩子習慣於專注課程的進行,即使其他孩子以生澀的方式進行報告,
同學們仍是投以專注而在乎的神情,這樣有助於鼓勵彼此間的分享與互動,
使整體學習的效果更好。
攝於 Normaalilyseo 師範大學附設國中

過去,我以為權威與自由是對立的想法,教師教學如果太過權威,孩子就不容易發揮他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老師的態度不是權威的話,孩子可能又會太被放任,而以為自由才是常態,接著就忘記了什麼是規矩。但是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我發現其實自由不等同於「放縱」,就像我這次在芬蘭的教育現場看到的,他們的「堅持」不代表權威,但是堅持之下,老師示範了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展現出生活在人的群體社會中,人跟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老師這種對於規矩的堅持,讓孩子從身教中,自然的學會與其他人之間彼此的尊重。

記得有一次和一些家長們聊起「禮貌教育」這件事情,就像是前一陣子教育部要求全國國中小都要執行所謂的「品格」教育一樣,有些家長會抱怨老師們沒有「教」好孩子們禮貌,使得部份的孩子們看到客人也不知道問好,與人說話的方式隨便,但是這類屬於「道德」的要求,又豈是可以用「教」的,我認為這是需要透過整個環境來形塑的,就像我們看到報載的那些貪污的校長,當這些校長可以因其個別的理由,就從營養午餐中獲取利益時,我們怎麼能夠期待他們成為學校裡其他老師的示範?而那些老師又能為孩子示範什麼?

有個笑話,一個爸爸看到他的孩子講髒話,心中一陣怒氣上來,不禁脫口而出:「X!誰教你罵髒話的!」。 

於是,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我們還是看到許多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教會」的,就像我們認為教會孩子「尊師重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於是,我們要求孩子在上課前,由班長統一發號施令,並要求同學們一齊起立、立正,然後向老師敬禮問好,再等待老師的回禮,認為這個過程孩子就自然學會了「尊重」,然而這樣的過程真的教孩子學會尊師重道了嗎?還是只是學會了這種「形式化」的行禮如儀,然後那些所謂的「尊敬」,會不讓孩子反而誤解這其實就是地位的另一種象徵罷了!

我認為真正要改變孩子態度的方法,就是要整體環境的改變與配合,這個整體環境不單單只有學校的環境,而是整個社會、家庭環境的共同進化,要促進這樣的轉變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那些過去我們認為有權力的人,例如老師或是家長,要先放下威權的態度,主動的向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展現出「尊重」的態度,並且把他們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視為一個與自己完全無異的個體。彼此間唯一真正的差別,就只有我們身為大人過去成長所累積的經驗或知識,而擁有這些東西,並不代表我們高人一等或是比較優秀,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能,以為我們自然擁有比他們這小孩更高的威權,於是就習慣於用威權來帶領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自然的複製了這些過程,最後就會建立成他們以權威為背景的「歧視」習慣,若此,我們真的無法期待我們的教育可以改變什麼。

常常,我們總是期待教育可以做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但是我卻常常期望,我們的教育可不可以少做些什麼,因為當老師們以權威的方式進行教學時,他的教學就不免淪落「填鴨」的思維,他所期待的教學模式,就會轉成一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概念,於是孩子的地位一開始就無法對等,當他是以擔心,甚至是害怕的心情去面對學習時,這樣的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即使短時間好像看到成效,但是長期之後,孩子的學習樂趣降低,學習動機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讓我們放棄那些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威,主動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用過來人的經驗,輔以對命的熱情,用分享的感覺,引領孩子以尊重彼此的態度,用專注的態度,用他最原始的好奇心,去感受學習的樂趣,也藉此建立起自己的能力,慢慢的,這些孩子將會準備好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攝氏零下22度的天氣,我們很難想像還是有人可以平順的在結冰的路上騎自行車,
就像學習的過程與模式,每個人都有其適合的模式,我們給予高度的尊重,
就像我們期望別人尊重我們的活方式一樣,即使他只是個小孩。
攝於寒冷的赫爾辛基街頭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志願  文彬

小時候最常寫的題目就是我的志願,從風光的空軍飛行員,到富甲一方的企業家,每段夢想的開始與結束,總在每段求學的路途上改變。不知何時,我的志願不再是作文稿紙上的題目,而是人生的自我實現,我的志願:一位國文老師……
印象中的國文老師,特別愛掉書袋,「欲上青天攬明月」、「一覽眾山小」,當時聽來真是「高處不勝寒」呀!後來才明白國文老師並不是無病懶呻吟,而是將文學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化到自己的人生體驗中,自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運用、表達。其實作文的題材也是一樣,勾連自己的人生經驗,佐以文學的調味,自然也會是一篇饒富風味的美文。
當我的志願已經是一種實踐,當我的志願已經是一種體會,那麼他所經歷的每一段人生風景,都將會在他的字裡行間,妝點為最美麗的扉頁!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說鹽巴的結晶是正立方體,
但是你看過嗎?

買回來的精鹽,據說是鹽巴的結晶,
但是體型太小,肉眼實在試看不清楚!
但這真的是鹽巴的結晶嗎?

這學期課程講到飽和溶液,
Vito很想搞清楚何謂飽和溶液,
那過飽和又會怎樣?

於是我們先用熱水調了一杯熱鹽水,
鹽巴記得多放一些,要多到你怎麼攪拌,水裡都還是有一些溶不掉的鹽巴。
接著將上面澄清的鹽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
嗯,然後你要等個幾天,
等水慢慢蒸發,
你就可以發現水中長出清澈透明的「寶石」,
那是非常漂亮的正立方體,
當然,隨著時間的不同,
寶石的高度會有些許的不同,
但是那只是長晶的多寡影響!


現在,我們想看看糖的結晶,
請各位拭目以待吧!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哈,最近偶然間竟然看到許多壁虎的現象,
先是大約10天前看到的壁虎打架,如以下影片:

剛開始以為只是壁虎在接吻,心想會嗎?不是只有人類會接吻嗎?
才想要拿相機時,右邊的壁虎就開始激烈的扭動,
原來是舌頭被另一隻壁虎咬住了!
哇!這可真新鮮哩!壁虎竟然打起架來了!
猜測原因是兩隻同時抓到同一個「獵物」,
導致右邊那隻的舌頭被卷到左邊的壁虎口中,
這也可稱是「壁虎喇舌事件」。
總之,最後兩隻都滾到地上,
但是我出去之後之看到一隻,
另一隻不見了,而誰是誰,我也一無所知!

今晚,又在同樣的地方,
看到一隻身手矯健的壁虎,高興的追逐著飛蛾、飛蚊等,
突然間看到它的肚子有兩塊白白的,
這是平常都沒有看到過的,
看那形狀,莫非是「蛋」,
於是Chad、Vito、Yoyo都興奮起來,
畢竟誰也沒見過懷孕的壁虎阿!

如果影片看不清楚,以下的照片應該會清楚一些!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
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
這首李子恆的歌詞,用的是詞類之間的轉品,以相同的詞彙同時表達實踐與感受,以相同的時態同步陳述過去到未來,以相同的字眼平行描述兩人的亦步亦趨,以相同的句型傳達無悔奉獻與知足。

這樣的文字,只有從造字伊始就重視意境的中文能夠呈現。中文不需要字詞的變形,透過安排在句子的不同區位就能展現字彙的詞類。而以動詞轉品為名詞來表達文意,更能透露出無間隙、動態、而持續的感同身受。

為文,不難。材料就在身邊,習慣看到、聽到、感受到,並放進腦中梳理一下,就能端出一道道誘惑人的醇酒佳餚來供人飲食、品味。

孩子,你當然也可以用你的方式,隨意地玩味一下手邊的字詞,練練把它擺在與平日不同的位置,發揮中文字更大的潛力來。


漢帝 i 語文課程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Lynn
漢帝的數學老師近20年在國中教學中,長期觀察孩子的數學學習模式,並著力於『如何能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及學習興趣』
近十年來台灣經歷的教育改革,學生普遍對於數學學習信心無增反減,家長焦慮感提升,課後補習果真能有效率的增長孩子的數學學習熱情與自信心?

培養『學習熱情』與『自信心』?
是的,這是漢帝國中數學班的目標與信念。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
@我在小學時寫了一本本的評量,也得到高分。但是,到了國中之後,數學卻退步、看不到亮點?
@我寫了好多題目與評量,但是考題一出來我就不知如何思考。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
數學不應該以教數學知識為目的(尤其在小學階段),過量的反覆練習已經成為機械式的反射動作,對於『如何思考』這般的能力培養,早已被忽略。
數學學習狀況不理想,應該跳脫『不懂分數除法,我們就再教一遍、多做練習。』這般單一思維的補救策略。
小學階段我們應該協助孩子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趣。有了這樣的能力,孩子進而會有能力學習國中較為抽象的數學話題。

我們的國中數學班很好,
經過近十年的教學試驗,不論是置入在一般國中教學現場、數學營隊、或是課後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可以激發孩子喜歡數學,並且面對問題時,勇於嘗試『我想想看』。

如果你喜歡桌遊、棋藝、堆疊積木、數獨、…;
如果你期許在數學學習上能有所突破,
可以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加入漢帝國中數學班,跟著老師一起享受思考、以及探索思辯後所帶來的的喜悅。

請參考漢帝課程 i 數學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彬

國語文的範疇與內容相當廣泛,除了語體文還有文言文,然而現行的教育部審定版教材,乃依主題式分列的概念,將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文章本身的呈現是以情意面的引導為主訴求,這樣並無不妥,甚至能借由古今的文章對比,釐清學習的真正本意與價值;但是中國文化浩瀚五千年,僅由情意面來擷取文章,而失卻了文學流變與文化意涵的本質,我想這會是孩子的一大損失。
若是能由文學發展史的脈絡來看,自文學的起源一直到明清、民國的文章,能有通徹的認識,孩子們通曉的是文學與時代、社會的關聯性,除了能瞭解文學作品在每一個朝代的創作背景與意涵,以及作者的生平與貢獻,同一個時間也能深入的瞭解我們的文化,藉由內化的方式來涵養孩子的生命體悟,我想遠遠比背誦一些作者、註釋來的重要許多。
文學的起源來自於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崇拜與挑戰,經由文字的創作與紀錄,演變成一種文學作品,這一切都取決於生活經驗,這跟「漢帝學習創新中心」教育思維的本質恰好相互印證,也就是「體驗式學習」。文學史語文課程的主軸除了文學作品的賞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思考,有了思考的能力,學習將會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藉由文學史與審定版教材的相互配合,重新釐定篇章順序,補充相同時代的內容選文,以朝代為經,文學作品為緯,勾勒出的是孩子對於文化的體認與認同,而不只是學科的知識與傳遞,進一步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透過文字的運用,以及資料的閱讀及擷取重點,配合螺旋式語文能力的增強模式,正是訓練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HELEN
 一條河流可以為人們帶來記憶可以是國家、民族、個人情感,更可以是串連兩地的人、商品、思念與沉積物。從流貫捷克布拉格的莫爾道河開始吧!




由著名的捷克國民作曲家塔那交響詩組曲《的祖國》(Mein Vaterland)的第二首<莫爾道河(沃爾塔瓦河)>Die Moldau),就是描繪該河的如畫景色。節奏中有行雲流水的感覺,更有暴風雨的宏偉及過後的恬靜。


再回到藍色多瑙河吧!藍色多瑙河(作品第314號)( op. 314)乃「圓舞曲之王」1866奧地利帝國普奧戰爭中慘敗,帝國首都維也納的民眾陷於沉悶的情緒之中。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託,創作一部「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小約翰·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





                                                                   
這些作曲家給了河流不同生命與意義,是一種符號。情意的導入,對於河流可以抒發的想像和情感,可以是文學的,也可以是音樂的。當然也可以是自然和社會領域教學可以發揮的。我在漢帝的試作課程之感!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另類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HELEN
「河流的V形等高線尖端高點指向上游,脊則是尖端指向低點。」

我想這是所有坊間教科書、參考書給的解讀要訣,學生也只要照單全收地背下來,但從何而來?
在教學時間少,教授內容多的情況下,只好以剖面圖稍加帶過,到頭來,學生其實不懂什麼是等高線?考完基測後,沒多久就還給老師了!

這樣的短視,其實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唯有透過實地的操作,這樣的知識才會長長久久。12年國教實施後,國中教育在追求分數的壓力減少的情況下,教學是否可以活潑、活化,讓孩子可以操作的課增加,不要又是講光抄了。

以下是在漢帝學習中心試作的等高線模型,別懷疑,就是用手,這麼容易的教具就可以學習等高線的原理喔!

            孩子認真地在手上繪描等高線。

用手握拳模擬完成後的等高線的模型,指間形成河谷,指背形成山脊,最高峰有三座山呢!


另類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再來看如今的十二年國教教育會考變形為入學考試的後果,可能會如何的混亂:
一、假標準參照
根據教育部對教育會考的規劃:教育會考學生成績(表現等級)的劃分是將學生的表現與事先制訂的標準作比較後進行歸類。為評估會考結果,以過去基測考生之能力值模擬各科在難易適中組題計畫下之答題狀況,再依據學科專業判斷各等級切點之合理性及適當性。依照目前初步模擬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10%-20%、基礎的人數比例為45%-60%,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20%-35%。參加教育會考的學生其會考結果被劃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的依據是考生考試結果設定各級人數比例決定的。因此筆者稱它為假標準參照。我們去考駕照,會因為我是這群考駕照者中,成績落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就拿不到駕照嗎?不會。因為考駕照這一類的執照考,通常
是對照一個絕對的標準,交通規則85分、機械常識60分、路考70分,就能通過考試,取得駕照,跟別人表現無關。但教育部目前公告的教育會考,「標準」的參照來源是考生答對人數比例,是一個隨考生考試結果移動的標準,其實就是常模參照,不叫標準參照。取一個極端狀況來說,如果某屆考生,學力特差,所有人都只有上屆學生的一半學力,依照一般的標準參照,會有許多人通過不了這個會考,但依現公告的辦法,則仍然會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考生被列為精熟。這不是很不合理嗎?
二、權責不分
在上述的假標準參照之後,會怎麼樣呢?還不是可以升高中職五專?對!這就是問題所在。這樣的教育會考考過了之後,學生拿著「精熟」、「基礎」或「待加強」的評等,在免試、推甄及在地就學的制度下,再加上學生數少於學生招生數,基本上所有國中畢業生都會有學校可以就讀。然後呢?教育部所謂的
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四項:
一、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二、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三、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四、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目的一,尚未可知。
目的二,檢視學生學力是可能的,但確保學習品質就不一定了。不管國中畢業生考得如何,都畢業了,也都有學校可以升學了。
目的三,的確可以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但也僅止於供國中端老師建議考生往哪些學校申請的生涯輔導功能。
目的四,取得學生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的對象僅限高中職五專端。就是呢?不管學生學力表現如何,他自國中畢業了,讓學生學力表現如此的國中端不再有責任了。但接收各種成就等級學生入學的高中職五專端,得看著這個學力證明,進行配合學生能力的教學。

未來,很大的可能是,高中老師得就教於國中小老師相關國中小學能該如何教因為有許多學力屬於「待加強」的學生需要補強原本國中畢業就該具備的國中小基礎能力。


畢業會考用意在確保畢業學生基礎能力水準,一方面具有總結性評量的功能,能確保畢業的學生都具有國定的基礎學力水準;一方面具有診斷性評量的功能,找出基礎學力未臻標準的學生,以進行補救教學。是一個把每階段教育紮實做好的規劃。一旦扭曲成篩選學生用的升學考試,加上美其名為了降低壓力而籠統地劃分為三等級,各程度的學生很大可能會混雜出現在各高中職五專中,有老師開玩笑說:「以後高中也需要攜手計劃,說不定大學也得向教育部申請攜手計劃來補救學生學力。」

教育部對此政策之周延性實應再思考思考。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教育部為推動十二年國教將自民國103年起配合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筆者仔細研讀教育部官網公告之會考辦法。發現會考規劃,從定位就錯誤,誤把概念為國中畢業會考的標準參照考試,執行成供升學比序用的常模參照考試。從會考定位就混亂,導致後續配套一面混亂,完全失去國家政策該有的嚴謹與周全。

何以說國中教育會考原定位應為畢業會考,卻被執行成升學會考呢?
一、會考法源為國中成績評量辦法
教育部官網公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國中教育會考說明中開宗明義: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329日臺國(二)字第1010051964B號公告),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為瞭解及確保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會考是用來檢定國中畢業生的學力檢定機制,屬於國中階段的職責。與過去法源為「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作為升學考試之用的國中基測明顯不同。

二、會考作用卻變成既要降底壓力又要維持競爭力的入學考試
緊接在上述說明的第二段,教育部話鋒一轉,這會考就成了入學考試了:「入學考試的變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而入學考試的變革必須在『降低壓力以活化學習』和『確保品質以維持競爭力』兩個目標之間求得平衡。教育會考將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改革過程中,扮演適度降低壓力和維持競爭力的角色。

或許這是會考辦法提出後,經各方折衝後的結果,兼顧各方需求增刪後的辦法,如果這樣的妥協、調整,對整體運作有好處,那倒無妨。不過,仔細來分析,這樣的定位不明使得後續執行策略一片混亂。何以言之?我們先假設這會考是定位成國中畢業會考的情況來看。

一、標準參照
國中小是國家的基礎教育,在基礎教育即將結束之前,進行一個標準參照的考試,以確定受教學生是不是具備基礎教育設定的基本能力,這是合理的。
就像我們上駕訓班能夠畢業,是我們通過了駕照考試,不論是筆試或路考,都通過了國家設定的標準,不管是低飛而過或滿分過關,就是通過了標準的門檻,才能取得駕照。我們若要「確保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國中教育會考就應該定位為國中畢業考試,而且是標準參照,只有通過與不通過兩級。通過了,取得畢業證書,申請高中職、五專的就學機會。不通過,國中端繼續為學生強化他的基本學力,直到每個正常智力的學生都具備基本學力,才能自國中畢業。

二、權責相符
畢業會考鑑定學生畢業前的基礎能力是否達到標準,學生想取得國中畢業資格,在國中小階段就必須付出努力;國中老師也必須對於學生為何無法通過畢業會考,想出對策,精進教學,改善他的教學效能。這樣的考試才能真正反饋到教學單位來,讓施教的單位負起責任來把學生的基本能力教出來。而不是像現行升學考試制度,永遠有一群學生被國中端放棄,不管學到多麼少的能力,時間到就畢業,國中學校與教師便無需再負責了。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光莒

  2011年5月4日下午,我帶著歷經6天6夜黑潮壯遊的「孩子們」步入火車站前廣場,
看著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們,看著跋涉風霜歷經艱辛的孩子們,我激動的再次流下感動的淚水,握著阿力曼老師的佩刀,
我哽咽的說出我對孩子們的感謝與讚許:「親愛的孩子們,感謝你們這六天六夜的努力,整個黑潮壯遊的旅程中,我看到各位同學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勇敢的接受成長的洗禮,身為你們的老師,我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與幸福,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做為一名教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志業,謝謝大家!」

  看著佇立人群外來接我的妻,我想她終於明白為什麼我會對教育如此「癡迷」。

 事實上,我是一個「流浪教師」,從體制內的公立高中流浪到體制外的補習班,再從體制外流浪到「類體制內」的公辦民營理念學校。
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
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樣誤打誤撞的生命轉折,根本不是我人生原來的規劃。
 年輕時我與大多數傳統教育模式長大的人一樣,認為只要好好把書念好,就可以「出人頭地」、「出將入相」。一直到出社會後,才開始在職場學會「叛逆」,開始「挑戰」自己與社會體制。也才發現原來心中的那個「我」,其實懷抱著一些夢想,所以開始思索如何築夢踏實?

首先,我開始「出境」體制內與體制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補習班,我看著我的同事們,為了方便自己的教學,於是採用固定的教學方式,將每一個孩子的時間填塞滿各式各樣的講義、習作與試卷,透過固定的模式來達成學生精熟固定課業的目標。所以我們造就了一群「考試機器」,卻不思考的「工程師」。孩子缺乏開闊的視野與胸襟,也缺乏對週遭事物的感受力。他們學習的是『死的知識』。

不同的年代,對教師的期望不盡相同。隨著我們執教的年資累進,當教學成為一份「固定的工作」之後,熱情、創意與自信,在一間間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學生臉孔之間消逝、模糊。我們似乎忘卻了當初自己的「一本初衷」。

 對一位迷失自我認同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尋求一份生命的自我貞定,一種教育的本質和對教育的堅持,一直是我生命中的兩難。2008年,40歲的我重拾書本進入研究所就讀,因為進行學術研究,所以接觸了「另類教育」學校,開啟了我對教育的新視野,也重新喚醒自己內心深處對教育的孺慕與想望。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裡有一群富有理想的工作夥伴,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共鑄一種不同的教育典範,一種以感動澆灌出來的互動歷程。

這樣的歷程,是很多「圈內」朋友所沒有「看見」過的畫面(實際上再來這個學校前,我自己也沒看過)。


另類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光莒
「找了兩天,還沒找到?」俊傑與毅霖略顯失望的來「投訴」。
 因為他們兩個昨天早上剛做好的水火箭第一次試射,就因為飛得太遠而不見了(飛過台大籃球場後的圍籬)。

「老師,我的竹炭薰好了,有沒有烤肉香?」
「哇!我的曼陀珠加可樂噴到二公尺高了」
 「老師,我如果將可樂改為芬達可以嗎?」
「老師……」「老師……」賣夠叫了,老師肯定會一個頭兩個大,
嘿嘿,你錯了!
這裡是漢帝,而且是科學研究社,
我們有兩個老師同時為一群創意無限,熱情有勁的小科學家服務,
 所以,「頭」雖然還是很大,不過是「搞頭」很大。

科學研究社在漢帝已經有一點歷史了。
不過學生對於「玩科學」這件事始終有他的堅持,
 自然領域的老師們也相信David Kold(1984)的觀點:
「對我講述,我會忘記;示範呈現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
    讓我身歷其境地融入,我將會理解。」
因此,長久以來都以杜威「做中學」的哲學作為科學研究社這門課開課的中心思想,將學習這件事還給孩子,讓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胃口自己長大,

身為漢帝的老師,要做的工作只是一位學習的陪伴者和諮詢者。 

作為一個陪伴者,我們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研究計劃,發展他自己的實驗構想。
而作為一位諮詢者,我們協助孩子從「嘗試錯誤」中,去發現科學的原理或知識。
 也協助孩子加深加廣他的「科學經驗」。
「玩科學」常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與創意。
看著孩子一頭鑽進實驗的專注,你會覺得當一個漢帝老師是很幸福的事。 

從Lynn老師的手上接手科學研究社,只是因為想要嘗試那種幸福的滋味!
並且讓孩子擁有這個實踐創意的課程。
不過孩子們點燃的科學種子卻方興未艾,
我與Joey老師,忙在攝影,對話與找問題。
下星期的水火箭大賽,蓄勢待發,

 科學研究正夯,你,還猶豫甚麼?

科學營隊: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advanture.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嘗觀受派前往各語文教室觀察語文課程,得以從授課老師忙著在腦中思索接下來的課程進行內容中抽離,從容地看到學生在課堂進行中所聽、所思、所見、所感、所悟、所行、所存。
我在低年級的古文字教學中,看到學生們個個興奮地回應老師張貼出來的甲骨文或金文字,因為老師正引導孩子們對這些字自由地想像與回應:「春」天長了很多草,還有花苞;「夏」是一個很凶的人;「秋」畫著一隻蝗蟲;「冬」像櫻桃,也像耳機。圖像化的中國古文字,與低年級學童天馬行空的腦袋瓜對上了頻道。
此一同時,我也在國中的語文課堂中觀課。但場面的積極與參與度顯然有差別。即便老師談是怪誕有餘的魏晉志怪小說選文,以及活潑輕快的北朝樂府木蘭詩,大約只有一半的學生表現出積極參與,雖然全班都能配合老師的要求抄寫課堂筆記,但細細思索體會學生所學所得,應不及低年級古文字學班級的一半。我思忖著在老師精采豐富的講說下,我這個學過再學的大人仍對這國文課上得興味盎然,何以這群初學的國中生反倒不那麼熱衷呢?
從低年級的文字學課程,想起多年前任教的五六年級語文融入自然的課程中,語文選文是精心挑選有趣、符合學生程度,又契合自然主題的各類文體的短文,但學生們一片興趣索然,令人滿心挫折。獨獨對安排在其中的尋找立中心、對襯字、囗型字、上大下小、右大左小等文字遊戲時,全班才都玩到要吵起來。
然而,教學總不能老停留在文字遊戲,只讓孩子們認識字形吧?《紅樓夢》那群十二三歲的青少年,可完全沒停留在文字字形遊戲,他們很是享受開辦詩社即興吟詩作詞的趣味呢。
大師級的國學長輩們更是窮其一生都沉醉在國學的吟詠思索中啊~
這中間的關鍵是什麼呢?這各年齡層會喜愛國語文的共通點是什麼呢?樂趣。是啦!就是樂趣。低年級的孩子,從玩耍字形的詰詘波磔,感受到想像的樂趣;大觀園裏的青少年們在遣詞用字上感受到國語文的樂趣;有了人生體驗的成人們,體悟國學思想的貼近人生,不覺深歎國學的精奧巧妙,亦享受到體解大道的樂趣。於是,以樂趣為取向,配合學生發展,設計符應國中小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國語文教學設計,就成了我夢想著要在國語文教學現場實踐的方向。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