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我們進到教室,時間還有些早,今天我們是早到了,我們被分配的教室是 Jari 的教室,此時教室裡只有疏疏攘攘的幾個人,每個人都瞪大眼睛看著我們,眼神中充滿著好奇,也有三三兩兩的同學,看著我們,然後竊竊私語, Jari 老師則陪著我們,先向我們解釋待會課程進行的模式,突然,Jari 老師跟我們說聲抱歉,他說時間到了,然後回到台前,接著開始今天的課程。

同學們早!大家準備好上課了嗎?希望大家今天都有好的收穫!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奇妙的是,當 Jari 老師回到台前,同學們自然的站了起來,同時,回過頭去看著 Jari 老師,這時候還有二個學生,因為好奇,頭還是向著我們,有些捨不得回頭,我也只能面帶麼表情,就在這個時候,Jari 老師開口叫了這兩位學生的名字,而他微笑的看著他,不知這時候該有什也警覺的立刻回頭,趕緊面向老師。

Jari 老師環視全場,發現有個孩子忘了將毛線帽取下,於是又提醒了這位同學,等這位同學取下帽子之後,所有的同學都已經站好然後看著老師,Jari 老師接著向所有的同學說聲:「早安,同學們」,然後所有的同學也向老師問好,然後 Jari 老師引導著同學,向我們這些客人用芬蘭話問好,我們也趕緊答禮,然後老師請同學們坐下,而這堂課也就正式的開始了。

這整個過程,其實不會超過二分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很快的從上課前的混亂,進入到可以專心學習的模式,這個經驗也讓我想起小時後讀書時的情景,那時候班長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上課鐘響之後,密切的關注老師是否踏進教室,當老師的腳踏入教室的時候,班長會立刻喊出:「起立!」,然後同學們紛紛的站起來,接著一聲「立正!」,那些還沒暫定的同學也會跟著站好,最後一聲「敬禮!」,所有的同學齊聲說出:「老師好!」,這時老師通常也會跟著說:「同學好」,班長再接著說出:「坐下!」,然後所有的同學就坐下。

這兩個看似大同小異的過程,我卻有著明顯不同的感受,在芬蘭的國小裡,我們所見到的二所國小都有類似的開始上課的儀式,雖然每個老師的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這些過程都是由老師開始的,而這個過程,老師的重點其實是放在孩子是不是收心回來?是不是準備好要上課?還有順便讓孩子知道室內服儀的禮節(例如要記得脫帽),因此當孩子坐下之後,準備上課的心其實已經被啟動。而且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發現那個「發號者」的角色,整個過程的啟動,主要是由老師開始,而老師的態度,並不是以我所認知的那種要求孩子「尊師重道」的態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的問候,所以可以看到的是,老師通常比同學更早準備好,並且由老師先向同學問好,這個過程,老師的表情是專注而認真的,同學也因此會回應這樣的態度來上課。

在 Hosmarinpuiston 學校時,副校長 Tilly 告訴我們,他們在孩子小學二年級以前,「專注」也是他們的教學重點之一,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專注」也是需要教的,而且這應該是孩子的必備能力之一,因為往後的學習,很多都是必須奠基於此,所以此他們會透過一些教學過程,讓孩子學會「專注」,我認為,上課前的問候程序,其實是重新啟動孩子專注的一個方式,讓孩子從下課玩耍的心情,順利的轉場來進入上課的模式,這樣的過程,簡單又實用,而孩子也慢慢的就能習慣在這樣的轉場中,重新調整自己面對不同情境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有助於他們去面對一個新的知識或是技能的學習。

當孩子習慣於專注課程的進行,即使其他孩子以生澀的方式進行報告,
同學們仍是投以專注而在乎的神情,這樣有助於鼓勵彼此間的分享與互動,
使整體學習的效果更好。
攝於 Normaalilyseo 師範大學附設國中

過去,我以為權威與自由是對立的想法,教師教學如果太過權威,孩子就不容易發揮他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老師的態度不是權威的話,孩子可能又會太被放任,而以為自由才是常態,接著就忘記了什麼是規矩。但是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我發現其實自由不等同於「放縱」,就像我這次在芬蘭的教育現場看到的,他們的「堅持」不代表權威,但是堅持之下,老師示範了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展現出生活在人的群體社會中,人跟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老師這種對於規矩的堅持,讓孩子從身教中,自然的學會與其他人之間彼此的尊重。

記得有一次和一些家長們聊起「禮貌教育」這件事情,就像是前一陣子教育部要求全國國中小都要執行所謂的「品格」教育一樣,有些家長會抱怨老師們沒有「教」好孩子們禮貌,使得部份的孩子們看到客人也不知道問好,與人說話的方式隨便,但是這類屬於「道德」的要求,又豈是可以用「教」的,我認為這是需要透過整個環境來形塑的,就像我們看到報載的那些貪污的校長,當這些校長可以因其個別的理由,就從營養午餐中獲取利益時,我們怎麼能夠期待他們成為學校裡其他老師的示範?而那些老師又能為孩子示範什麼?

有個笑話,一個爸爸看到他的孩子講髒話,心中一陣怒氣上來,不禁脫口而出:「X!誰教你罵髒話的!」。 

於是,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我們還是看到許多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教會」的,就像我們認為教會孩子「尊師重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於是,我們要求孩子在上課前,由班長統一發號施令,並要求同學們一齊起立、立正,然後向老師敬禮問好,再等待老師的回禮,認為這個過程孩子就自然學會了「尊重」,然而這樣的過程真的教孩子學會尊師重道了嗎?還是只是學會了這種「形式化」的行禮如儀,然後那些所謂的「尊敬」,會不讓孩子反而誤解這其實就是地位的另一種象徵罷了!

我認為真正要改變孩子態度的方法,就是要整體環境的改變與配合,這個整體環境不單單只有學校的環境,而是整個社會、家庭環境的共同進化,要促進這樣的轉變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那些過去我們認為有權力的人,例如老師或是家長,要先放下威權的態度,主動的向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展現出「尊重」的態度,並且把他們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視為一個與自己完全無異的個體。彼此間唯一真正的差別,就只有我們身為大人過去成長所累積的經驗或知識,而擁有這些東西,並不代表我們高人一等或是比較優秀,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能,以為我們自然擁有比他們這小孩更高的威權,於是就習慣於用威權來帶領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自然的複製了這些過程,最後就會建立成他們以權威為背景的「歧視」習慣,若此,我們真的無法期待我們的教育可以改變什麼。

常常,我們總是期待教育可以做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但是我卻常常期望,我們的教育可不可以少做些什麼,因為當老師們以權威的方式進行教學時,他的教學就不免淪落「填鴨」的思維,他所期待的教學模式,就會轉成一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概念,於是孩子的地位一開始就無法對等,當他是以擔心,甚至是害怕的心情去面對學習時,這樣的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即使短時間好像看到成效,但是長期之後,孩子的學習樂趣降低,學習動機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讓我們放棄那些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威,主動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用過來人的經驗,輔以對命的熱情,用分享的感覺,引領孩子以尊重彼此的態度,用專注的態度,用他最原始的好奇心,去感受學習的樂趣,也藉此建立起自己的能力,慢慢的,這些孩子將會準備好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攝氏零下22度的天氣,我們很難想像還是有人可以平順的在結冰的路上騎自行車,
就像學習的過程與模式,每個人都有其適合的模式,我們給予高度的尊重,
就像我們期望別人尊重我們的活方式一樣,即使他只是個小孩。
攝於寒冷的赫爾辛基街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ㄟ好老師 的頭像
    台灣ㄟ好老師

    台灣ㄟ好老師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