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陸續續看了幾所學校之後,我一直覺得整個上課氛圍跟台灣有著明顯的不一樣,但是到底是那裡不一樣,卻又不太說的上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我看到一個小孩靜靜的舉起手想發言,但是老師一直沒有點他,他舉手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是因為手酸了,然後他就換手,老師轉頭看了他,可是老師卻還是沒有點他,大約三分鐘之後,孩子就將手放下來。


就在這過程中,我突然清楚的發現,為什麼在芬蘭的上課氣氛會如此的不一樣,在我們參觀的學校裡,孩子在課堂上並不會竊竊私語,當他們想要發言,他們會自然的舉手,讓老師知道你想說話,等老師點到你之後,你才可以發言,如果老師沒有點到你,你也就只能靜靜的等待。



Sherry 老師在進行台灣來的教學演示時,同學們踴躍的舉手想要發言。
攝於 Vanttilan 國中

剛開始我很直接的以在台灣教學的經驗去看這件事情,我以為這樣完全沒有尊重到孩子的發言權,也沒有給孩子適當的表達機會,更不是我們希望給孩子學習的方式。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們的課堂上,孩子們一定會立刻發出:「老師,我有問題!」的呼聲,甚至在沒有舉手的情況下就直接說出他的問題。

回想我在費城唸書的經驗,課堂中學生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是會在第一時間舉手,同時說出:「Sir,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總之就是希望老師能立刻喊他起來說話。

對於老師讓那個孩子一直舉手,但是卻沒有點這位孩子起來發言的事件,我剛開始無法理解,於是我分別詢問了幾位不同的老師,最後我得到一個結論,這其實是一種隱含著「尊重」的教育哲學,每個孩子都必需學會尊重自己當下所處的場域,也因此孩子不應該任意的發言,有任何想法,都應該透過舉手來爭取發言的機會,而主持的老師或是主持人,則應該視當下的情況,允許或是不允許舉手者發言,而不是任由舉手的人打斷整個活動或是議程的進行,孩子應該要學會,不是隨時都必須因為「你想要講話」,老師就必須將課程中斷來配合你,因為這樣不僅對課程的進行不利,也讓其他正在學習的同學權益受損。

舉手等待發言的同學,Jari 老師這時候正在寫紀錄,
因此這位同學只有安靜而耐心的等待老師看到他。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個人的權益在團隊之中,就不能再是每個人心中惟一的想法,只有當每個人都尊重彼此的發言權、尊重場域活動的進行,每個人的學習權益才有可能被照顧到。

回台灣之後,我就一直思考該如何將這樣的精神放到課程當中,我努力向孩子說明尊重場域的重要性,說明之後,同學好像理解了我所闡述的概念,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卻是那麼的有難度,部份同學會開始試著舉手回答問題,可是就在他們舉手的過程,其他沒有舉手的同學卻直接回答了問題,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於是舉手的同學漸漸的也不太願意舉手,然後狀況又回到從前。

於是我更清楚的執行我的作法,我直接中斷那些沒舉手而準備發言的同學,然後希望同學壓抑自己想要脫口說話的動機與習慣,但是這些違背孩子過去習慣的措施,慢慢的讓孩子們開始覺得不耐,於是他們也開始試著抵抗這種不習慣的做法,阿泰就快速的回頭,然後用氣音對著同學說:「我們都不舉手也不回應,看老師怎麼辦!」

接下來的半小時,課堂中變成是我的獨角戲,無論是我如何用有趣的方式來詢問,或是唱作俱佳的演出,孩子們就是無動於衷,於是我也只能把這當成一個過度,重新思考怎麼跟孩子談這樣做的意義。

隔兩天,八年級同學在討論畢業籌備的過程,整個團隊分成三組在進行討論,由於是利用中午午休時間,整個討論過程就是鬧哄哄的,我在旁邊觀察他們的討論,發現多數的時候,雖然說是討論,但是每個組都是再分成好幾個小小組,看樣子也不像是討論,而是個別小小組的聊天,我走過去,問他們知不知道彼此之間到底在談什麼,然後孩子們兩兩相望,就是不知道其他人剛剛說了什麼,我突然發現,舉手發言的重要,原來當我們急著說話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旁邊的人在說什麼,於是看似討論的過程,卻也只能掉入表露自己的模式,根本無法真正的溝通,於是這樣的討論根本沒有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以專注的神情看著前方進行的變化,
這些都是源自於整個教學氛圍的堅持,
「舉手發言」的習慣,就是這麼簡單的達到這個教學目的。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想想舉手發言,其實就是民主素養的養成過程,當自己沒有取得發言權之前,我們就必須仔細的聽聽別人說,等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別人也會同樣的報以尊重的態度,所以我們聽見了人的說法,也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說法,這才算是有效的溝通,芬蘭將這樣的民主基本素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深深地植入他們的心中,讓他們養成彼此尊重的習慣。

於是,我過去跟同學們說,請他們按照議事程序,必須透過舉手來發言,主席負有維持秩序的責任,同時間只能有一個人發言,不能是聊天的形式進行。之後,孩子們安靜不到五分鐘候,鬧哄哄的情況又再度開始,每當主席或是同學報告的時候,底下總是有同學三三兩兩的在對話,也看不出他們有在聽發言同學的說話。看來這些習慣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養成。

回到課程,我鎮重的同學分享我上次課程後半段的不舒服,同學們刻意用不回答、不回應的方式來抵制「舉手發言」的程序,最後課堂上只有老師在講話,自己的參與感完全消失,這樣的課程,怎麼會有樂趣可言?況且,一個同學的任意串連,就影響同學的學習方式,顯見同學沒有去思考這樣做的利弊得失,最後只淪於「道義」上的相挺,即使對自己沒有好處,也必須挺到最後,甚至讓同學必須拋棄「做自己」的概念,這些,其實只會讓學習的情緒向下沉淪。

在課堂上,同學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習慣,其實也是阻礙思考的重要關鍵,例如,當老師問個問題,有些同學立即想到解決之道,而且脫口就說出來,結果是有許多人來不及思考,這些還沒有想好的同學就會失去繼續往下想的動力,最後也就阻礙到他們的思考;其次,當老師正在鋪排一個教學的過程,同學突然想到一些事情,然後就立即要說出來,而且一說出來鳩希望老師能接著他的思慮向下發展,結果剛剛老師鋪排一半的課程,就被擱置,那些參與到一半的學生,也被迫轉移思緒到一個新的子題裡面,這樣的缺點除了是中斷老師的教學外,同時也讓一些比較需要專心學習的同學,中斷原來學習的項目,使得他們的學習效率降低。

在OLGA的晚上,每天晚上我們都針對白天的見習討論,有時我們也不免急著發言,
漸漸的我們開始要求用舉手發言,會議程序也變得更有效率。
攝於OLGA宿舍

舉手發言,其實是要大家尊重這個學習的場域,課程的進行本來就有他進行的模式,所有的過程並非完全要照老師的意圖進行,但是透過舉手發言的程序,我們可以更理智的去進行課程進行方式的微調,所有人都有機會發言,發言的時候會被所有人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然而然的,發言者也會珍惜每次發言的機會,仔細整理自己發言的內容。

我期望孩子學會做自己,但是要尊重別人,正如你期望別人尊重你一般,而這就讓我們從「舉手發言」這件小事做起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