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緯六○度天空下的觸發/小光校長

 

不禁想起在雪花紛飛、零下十六度的氣溫裡,E1小學這所使用非常多原木,特別給人溫暖而明亮感受的學校。筆者在這裡遇見了芬蘭教育的初驚艷--零年級(nongraded)的作為。E1小學校長告訴筆者:「芬蘭孩子要站穩在起跑點,而不是贏在起跑點。」芬蘭人,願意將小學前兩年分成三年來讀,不在意年紀,只在意學習能力。因為芬蘭人普遍認為,人生是一場長時間的馬拉松賽,不需要贏在起跑點,寧願慢慢打基礎,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態度與習慣一旦養成,終生受用無窮。筆者在後續的參訪學校,國高中、大學、圖書館都可以看見一群學習態度良好的公民,這是一種向上、向善的學習氛圍
筆者思考這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詢問校長和副校長,她們如是回答:
芬蘭人重視每一個人的權利,一個國家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所以我們花心思努力照顧好每一個孩子。不管是語言課、自然課,還是數學課,我們不強調個體的能力好,而是希望達到「均優」,所以我們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看在筆者的眼中,真是感慨萬千!筆者有一個孩子,正就讀臺灣體制內的國中九年級,整個學校的氛圍,還是停留在以考試為主體的資優教育、學生被訓練成精熟教科書內容的「考試機器」,一個仍在不斷重視排名與競爭的學校環境。整個社會價值依舊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在進行社會階級複製,如果你是特立獨行的人,或是有學習障礙、過動症、亞斯柏格症孩子,很快便被貼上標籤,遭到老師、同學的另眼看待。
進入二十一世紀,仍然無法看見臺灣的孩子從考試的桎梏中被解放出來。臺灣的學校仍以工業時代的大量生產模式,快速的複製校舍、課程與教學模式。但,我們的心靈並沒有真正的開啟,我們的孩子依然必須焚膏繼晷的在許多不知名的夜晚熬著,目的只是為了「考好試」。學習的快樂與成就,無法從這些量化的分數上得到驗證,所以我們僅是不停的複製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師」,企圖生產一個個被我們學校「加工過」的產品,我們甚至寄望他們有一樣的「品質」。
E1小學讓我們看到了「人生而不同」,應該「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在芬蘭老師的觀念裡,學習並不是為了考試,其真正的目的是透過這個學習的歷程,讓孩子學會一種學習的習慣,與發展出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從這當中感受到學習的愉快與自信,最後產生一種自律學習的生活態度,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看到孔子的理想竟然在北國被實踐,讓從小背誦儒家教條的我們,汗顏
筆者來自一個非主流形態的「理念學校」。在這個學校裡,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教育志業工作者,我們不相信可以把什麼價值或知識灌輸在一個不願學習的孩子內心,因為這個孩子的「靈魂」必須透過自己身歷其境的與其他「靈魂」交流,才有機會為自己爬梳出自己的「意義」。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一路跌跌撞撞,甚是顛躓,不想竟也耗去十多年寒暑。一直想從這次的芬蘭學習之旅重新找到自己在教育現場發聲的視角,所以一路在「芬蘭教育工作坊」的讀書會分享與討論中,透過文本的閱讀與自身學校課程的回顧與反省,將二五度天空與六度天空的教育經緯度拉成一個多角度立體空間,透過彼此視域交融的互動,找到一些參考軸線與感動。
看見芬蘭自然課程的發展模式,讓我們這樣的一個團隊除了嘆服之外,也有更多的信心,證明這幾年的努力方向是對的。透過小班教學、統整課程模式與專案研究的合作學習,使我們與芬蘭的教學模組可以接軌,進一步透過教師團隊的課程共作模式,進行課程與教學模組的分享,學習診斷系統建置,相信可以在下一波的教育改革中傾注一些不同的元素。芬蘭能,我相信我們一定也能。
本文摘自「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愛上學自學團:                   https://www.facebook.com/17istudy/                                      
arrow
arrow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