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章: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陳文彬
每早的晨曦總是隱晦的讓人以為仍是深夜,窗外的低溫更是讓人唱著「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的主題曲)。受了風寒的我,「洶湧」的鼻水已經快要淹沒我僅存的理智。鎮日的昏沉,真叫人難以承受,連自己都已經快要放棄今日的行程,想要擁抱著感冒藥一起同眠。卻在下一分鐘驀然驚醒,今天可是要與芬蘭的孩子分享中國的文化,說說中國文字的故事,怎能輕言缺席!
想起前晚的晚宴,大夥兒七手八腳的準備款待受邀前來作客的E1小學教師群。女士們以簡單的食材,做出幾道臺灣的家常菜餚,展現出臺灣婆婆媽媽的實力;而男人幫則開始寫起菜單、布置場地,大仁哥寫起書法,當真是不動如山,氣凝神閒呀。修毅則是筆鋒奔放,沒多久功夫已寫好了幾張菜單。芬蘭的朋友們很熱情,對中華文化也有很深的興趣,一起寫書法,賓主盡歡。席間,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三種語言中流轉著(中文、英文、芬蘭文),而文化的交流與傳遞,也在杯觥交錯中,突破語言隔閡而流動著。
為了今日的分享,一群人遠從臺灣帶了完整的教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延伸著幾個不同的面向,有古文字學的、有原民文化的、有數學幾何的、有邏輯數列的,這群教育夥伴各自展現看家本領。而我的背包裡帶著一百多隻的毛筆、厚厚一疊的宣紙、墨汁墨池若干。紮紮實實的像是在提醒我,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重量,不是我的包袱,而是我的使命;不是教條式的宣揚,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
芬蘭的孩子跟臺灣的孩子是一樣的吧?幾天的觀察下來,芬蘭孩子的人際互動相當熱絡,對人的態度也很友善,更熱愛學習。昨晚琇雯分享教了幾個芬蘭孩子寫中文名字的回饋,一位女孩拿到自己的中文名字,發現這三個方塊字可以唸出自己的名字,意思又美,直稱「太美了,這文字!」,琇雯接著告訴她:「這文化,更美!」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文字本身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在我的芬蘭教學經驗中,雖然礙於語言,無法仔細說明每個文字的造字緣由。但當孩子專注的寫起毛筆字,稚幼依舊的童顏,卻隱然浮現對另一種文化的喜愛與尊重,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與讚賞,我有著滿懷的欣喜與驕傲,正如同芬蘭的子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一般。
一位老師最大的滋養,除了對自我學識及人生經驗的充實外,我想就是來自於教學現場與孩子的靈魂對話。如同《禮記.學記》中所說的「教學相長」,讓不同時空背景的旅人,在自己生命的現場,得到成長的力量。在芬蘭教育行旅中,我和藍與白國度的孩子們,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