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場景:漢帝R101
主角:G12孩子
今日前菜:比大小
今日主菜:神秘的三角形
(教學現場)
周末,早上九點孩子們準時進到R101,老師早已準備好教具、布置好學習角落(MathCorner)迎接這群學習力旺、各有自己思考模式的孩子們。
一進門,小Y急忙跟我說:『老師,我比小J早六分鐘進教室。』
心急的小J,連忙脫下鞋子走上平台,說:『可是,老師上周小K比我晚3分鐘進來耶。』
這真是太好了,孩子又帶著話題進入這間數學遊戲室~
瞧著桌上的數字鐘,我想,今天我的數字牌比大小,抽換成終極密碼,有何不可?
於是,就依著孩子帶進來的話題,我把『學習素材』稍做調整,原本規畫的『比大小』課題就在熱烈的討論與互動中進行的驚嘆不絕。
(會驚嘆不絕,是因為有孩子在兩位數的比大小方面較不清楚,因此回答起來會讓大家很『驚嘆』~怎會這樣?)
================================
 在數學遊戲室中,
我的課程規畫有時候會依孩子當下的狀況做些調整,尤其室討論的素材。每個孩子學習的起始點、及學習風格也各有差異,因此,在一個主課題引導時,需要保留一些『每個孩子或許有不一致性』的彈性空間。

教師本身若能接受並且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性,那麼在教學現場面對孩子的差異性表現,應該可以更自在、更有耐心的、從容的協助孩子學習了,而不會是單面向的覺得孩子不認真、不專注、搗蛋、需要父母好好管教...這些負面的情緒與責難。
ˇˋ
遊戲化教學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必須要有教學活動設計,並非只是提供遊戲而沒有教學目標,所以每個數學遊戲的教學活動設計,必須強調遊戲與教學的結合,也就是遊戲的元素與數學概念的結合。

第一階段的『數學遊戲室』終將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的課程即將登場,

邀請孩子們一起來探索神秘的數學面紗、一起 i_上學~


請參考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的 i 上學系列課程!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筆者的作文班上,有位非常特別的孩子與家長。這位孩子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與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卻因為學校老師語文競賽的培訓,讓孩子在寫作比賽的框架中,喪失了原本喜歡創作的動力,而刻意隱藏自己獨特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常因作文老師的要求與限制,讓原本應該盡情揮灑的青春彩筆,只餘下刻板的教條文章,這讓同為國文老師的家長與筆者本身,留下許多扼腕的憂思。
在課堂上,這位家長在忙碌教學工作之餘,也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孩子在上課時,幽默的言語、獨特的視角、豐富的想像總讓我驚嘆連連,一位這麼有創造力的孩子,怎麼會一夕之間完全失去對作文的熱愛?學校每週的作文培訓怎麼會如此煎熬著本應快樂學習的心志?答案在幾次上課後就已悄然浮現,原因在於孩子的思考不符合競賽作文的脈絡,而是呈現出自由想像的空間,而在學校老師刻意的培訓下,失去了原有的樣貌;十二歲的心靈怎能用審題構句加以拘禁呢?
筆者總會在課程結束後,留下一些時間與這位老師家長對話,聊聊本週課程鋪排的重點,與孩子學習的面向。原本為失去學習胃口的孩子而焦慮的家長,在幾周來的課程中,看到孩子再度愛上寫作,看似童言童語的字句卻有屬於自己的視野,願意「真實」呈現想法並訴諸於文字呈現,和緩了心中的不安與擔憂。但這位老師家長卻也提出了在教學現場的幾許掙扎與無奈。
現在的國中生總是習慣老師給正確答案,卻不去思考或判斷,課堂上的發言詼諧卻缺少組織與邏輯,老師迫於進度與考試壓力,又無法給足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眼看十二年國教特招即將試辦,語文學科將以「閱讀理解素養」作為測驗基礎,閱讀教育為所有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越強,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有效運用於生活中。那麼沒有自己的「創造力、思考力、判斷力」的孩子,在未來的升學路途將更加坎坷!
筆者班上那位「重新愛上寫作」的孩子,她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會是她最大的資產,因為想像力將會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閱讀與寫作的課程裡,將會學習到資訊的閱讀、邏輯組織與思考,進而於文章中呈現自己的判斷力。擁有這樣的學習資產,相信這位孩子不管將來的升學或是自我內在的涵養,將會是一路順遂與充實的!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個星期新舊心情一直不斷的在有限的時間裡,反覆的宣告他們的存在。首先是阿力曼老師來電告知有一群學生前往鸞山部落進行體驗學習。我請阿力曼老師讓學生盡情的倘佯在屬於布農族傳統領域的森林博物館裡,重新發現自己的生命。也請阿力曼老師"牽成"那一對還在迷途的年輕徒弟,希望他們有一天能真的看懂並領悟教育典範的重要性。


黑潮壯遊紀念
      
           想起與鸞山部落的機緣,是因為有一年張淑惠老師與蘇珈玲老師發起的板橋高中與人文國中小親師花東踏察團。一直以來,我們這些帶有教育夢想的老傢伙,總是想把課程實踐在這片餵養我們長大的大山大海,想在台灣的教育天空中,揮灑出滿天閃爍星星!所以,那一年我們一起去鸞山,去亞榮隆.薩其努的部落,帶回滿滿的感動與課程發想。也重新開啟我在"山海戀課程"的視域。
        隨著課程的穩定,我們發現孩子透過這樣的體驗與深度學習,不僅打開他們自己的學習視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多元文化浸潤下,孩子重新發現自己與這塊土地連結的臍帶關係,也發現台灣有許多"真正的人"(註:原住民族的族名意義都是真正的人)。


       長達八個月的學習脈絡舖陳與主題閱讀,將社會、自然、語文、藝術等科目融合在學生的學習歷程裡,最後結合學科知識與經驗知識,讓學生透過一系列的主題體驗旅行,將海洋教育、多元文化、台灣的在地性文化差異與學生的生命經驗連結,過程中我們在乎的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學習,我們更在乎的是學生一路的「感受」與「感動」。理性知識面的學習是一個基礎,感性情意面的感動才足以撼動人心,歷久彌新。而這正是黑潮行旅壯遊計劃想要達成的目標。感謝一路上幫助我們的許多"貴人",你們的慷慨協助讓孩子感受台灣人情味的滿溢,你們的生命典範當是孩子一輩子心靈的基模。記得離開蘭嶼的感動,記得鸞山的惜別與生命的記憶,記得大港口Amis的人情味,孩子!這些是我們最重要的成長養分,我願意用夏曼.藍波安的話語說:"請把它好好休息在你們的心中"!

一路上幫助我們的"貴人"
大港口部落生命交會的剎那
鸞山森林博物館感動的時刻
離開蘭嶼的合影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提醒您,感動之後要趕快行動

   要看老照片重溫那時的感動嗎?      山海戀學程99級黑潮壯遊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前吧,第一次聽到「直昇機父母」的名詞時,我嚇了一跳,也深深反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影響到孩子的自主發展?是不是限制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是不是給予太多我對孩子的想像?

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只有我的孩子可以清楚的回答,但是我自己卻從那個時候開始,常常自我覺察,是不是管太多?是不是沒有給孩子空間?我覺得我是有進步的!

進到學校之後,我也根據這個想法,逐步設計出學校的選修、認證系統,為的就是要給孩子一些選擇的自由,再藉由選擇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審視自我的需求,最後更讓孩子知道,面對自己的選擇,背後所要付出的責任與義務。

老實說,台灣的教育再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上,是出了一些問題,也因為許多事情都是由「大人」決定好,事實上孩子就會習慣不用負責任,更誇張的是連選擇的權利也放棄了!

幾年前聽過的一個笑話,一個受完訓的朋友分享他室友的故事,他室友有一個年近三十歲的兒子,已經在南部的科學園區工作,有一天上司要他北上出差三天,結果他竟然打電話問媽媽的同意,這位媽媽當然已經厭倦幫孩子做這類的決定,但是這些「無法自己決定」的能力,卻也是這位媽媽所種下的因。

五年級的「長輩」們常常笑七年級、八年級是草莓族,經不起一點壓力,但是,我們不也是要檢討一下,在這些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嚐過壓力了嗎?

真的祈禱家長、老師、官員們,不要再將孩子當成永遠的寶寶養,不要再當直昇機父母、直昇機家長,甚至是直昇機官員,讓這些孩子真正負起人生的責任,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參考網頁:
2012-10-04 修毅 call in 飛碟的錄音
Yahoo 新聞 教育部建議大學宿舍凌晨1點強制斷網
“三插手”父母是中国出不了大师的祸首?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協助您讓孩子探索知識,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A一進入教室就興奮的說"老師老師我們今天可不可以再玩上次那個遊戲,可不可以,可不可以嘛!"
我心裡暗自竊喜,但回答學生A說 "No! No!We don't play that game today! "
學生A說"什麼意思,老師你說什麼??"
並鼓舞其他班上同學說"快!想玩得舉手"
學生說"老師妳看,大家都舉手了 "
我再一次回答同學A, 這次我加上一些肢體動作把剛剛的回答再說一次" Noep! We don't play that game today. "
學生A這次瞭解了我回答這句英文的意思
學生A說" 老師你是說今天不玩那個是不是?"
我點點頭說" Yes, correct! "
並提醒學生A," English Please!"
學生A,哀嚎了一聲 "啊! 不能玩喔!"


給我親愛的學生們, 老師暗自竊喜的是,你們終於一點一點慢慢地被英文課裡的活動所吸引. 我很有心機的準備一系列的活動,想要引起你們對英文的學習動機,慢慢的建立起你們對英文的信心,也很貪心的要你們藉著你學過的Phonics規則 (自然發音)把單字Spell出來,更在無形中, 讓你們毫無察覺到我在複習你們已學過的句型和發音. 哈哈!好開心你們正一步步走進我設下的圈套中.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yo 剛剛在寫家庭作業,主要是國一社會的課程,寫著寫著回頭問我,什麼是等高線?什麼是火山群?

剛開始我也試著回答、解釋,但是後來卻發現,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些名詞的集合,要求的答案,則是另一堆名詞,這怎麼是學習呢?

接著我拿起課本、聯絡本,研究一下到底上課的內容是什麼?結果短短的兩節,課本中填充了許多「知識」,老實說,這些知識也是另一堆名詞的拼湊,我不知道老師是否有解釋這些名詞的來龍去脈,或者用模型、圖表來說明,如果只是用課本帶過,說真的,就算拿給一般的成年人,可能也不容易說的清楚,更何況是要一個剛升上國中的孩子來學習。

舉例來說,課本提到台灣常見的五種地形,其中關於盆地的部份,就是這樣解釋:盆地,住要分佈在山地、丘陵及臺地之間。如臺北盆地、台中盆地及埔里盆地,這些盆地是當地人口較密集的精華區。

好了,看完了之後你得到什麼知識?然後孩子回來之後就要進行兩張「密集練習」評量卷的練習,卷子裡面的內容,與課本不盡相同,許多問題,Yoyo也不確定老師是否說過,許多答案其實也只能猜猜看,我再看整個作業的量,老實說,只要當天晚上家裡有一些活動,勢必是做不完的,剛剛Yoyo寫到累了,Lynn要他先去睡,他說沒寫完明天還要去罰背唐詩。

最近Vito告訴我,有些同學會有到學校抄作業的狀況,這也讓我回想到我以前小時候的上課,還有剛任教職時學生的狀況,是的,當作業的量到了一定程度以上,或者是學生根本沒有想要學習的動機,基本上用抄寫的,還算是給老師面子,否則就是隨便寫寫又怎樣?

審視這幾年我們的教學心得,這些所謂的知識,如果是一定要教給孩子,那麼老師怎麼去將孩子的「學習動力」給帶起來,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老師們別忘了,「知識的學習」本來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怎麼會讓孩子變成只是填鴨的背誦,或是囫圇吞棗式的學習?

對於剛剛地理的問題,當然他其實如果有一些地球科學的前備知識再來學習,可能會好一些,但是老師其實也可以試著用一些地質的證明,說明台灣形成的可能原因,然後以簡單的實驗,帶領孩子觀察地形被雨水、河水沖刷、侵蝕的現象,接著以生活的必須條件解釋人口聚集的原因,然後帶領孩子想想自己的家庭、父母遷移的經驗,相信整個過程下來,孩子必然會對地形的形成與人文互動的關係更有感覺,而不是一味的要孩子記憶、背誦。

許多老師都說,家庭作業是孩子學習的責任,也是老師們必須給予的壓力,甚至認為「壓力使人成長」,但是我認為,當孩子真心想要學習的時候,作業才能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他也才能從做作業的過程中,學到他想學的知識。

這些學習的力量,其實都來自於老師們的引導,當充滿熱情的老師們,可以誘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之後,接著適度的陪伴孩子進行初階的學習,也讓孩子逐漸深入這個知識的領域,最後孩子就會對這個領域有更深刻的喜好與認同,也就會真正具有「自學」的能力!

而,能夠自學,才是真正的學習!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協助您的孩子,透過探索,愛上學習,讓學習自然成為一輩子的事情!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是一種自我實踐與經驗分享的道路,曾經經歷過的每一段人生風景,都將會在語文的吟詠中,化為點滴雨露澆灌著桃李園地。

語文教學的扞格總來自於缺乏現實感,缺乏作品本身的寫作背景,或是作者身處時代的場景介紹,就好像電動遊戲打怪,只學到「喉流肯」的名詞,卻不知道「街頭霸王」的故事意涵,在國語文上就形成硬背註釋翻譯,卻忽略了欣賞文學作品之美。語文教學要產生效用,要從情意面引導,現在的小孩偏向於「視覺刺激型」,大量的多媒體影音充斥於生活周遭,家長們急於除之而後快,孩子們夾縫中求生存,看似禍源的多媒體,其實好好運用,可以成為最佳的教學工具!

印象中的國文老師,特別愛掉書袋,「欲上青天攬明月」、「一覽眾山小」,當時聽來真是「高處不勝寒」呀!後來才明白國文老師並不是無病懶呻吟,而是將文學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化到自己的人生體驗中,自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運用、表達。其實語文、作文的題材也是一樣,勾連自己的人生經驗,佐以文學的調味,自然也會是一篇饒富風味的美文。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分享,尤其是教學與教養方面的話題。
在一個很特別的機緣裡,答應了龍門國中數學領域的邀請,談談今年初我與教學夥伴的『芬蘭教學現場探訪』,以及自己的數學教學分享。
透過這次的分享,喚起當時在芬蘭的驚艷~
1、讓學習變簡單
      一次上課一個觀念。引導孩子充分對話、思考、述說、及理解。
      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困惑:『這不就是個觀念,換個問法怎就不明白了?』
      殊不知,孩子的“觀念”可真的理解了?
      我記得芬蘭孩子回答我問題的表情:
      『Math, it's easy.』、
      『Math, I like it.』
        國中生如此回答,神色自然,任何人看了都會印象深刻的。

2、『我們不強調個體能力好,而希望達到均優。』
      數學課堂中,教師運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純熟的教學策略,以努力讓孩子的學習能力
      全面提升達到水準為目標。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改變極努力呢?
1、突破慣性
      在數學課堂中,添加一點點有趣的元素,你將會發現孩子的眼神亮起來!
2、經營Math Corner


      會中,我與老師們分享過去4~5年在Math Corner鋪陳、孩子回饋度頗高的問題。
      另外,我相當推薦組弈(Set)。這也是在芬蘭教學分享時,我與修毅老師帶給當地學生的
      邏輯活動。現場老師相當投入的享受『思考』,老師也熱情討論著如何將Set運用在校園
      活動中。

      『當老師建構起MathCorner,你將會發現,孩子並不如你想像的那般討厭數學喔!』


感謝夥伴們的的鼓勵,
感謝龍門校長、主任與數學教學團隊的不吝指教及回饋。

希望這是個好的開始,
教學現場  需要有一點點不一樣....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台北,似乎很佐藤學!

星期三的上午,我也到了中油的國光廳一睹佐藤教授的風采。一看之下嚇了一跳!原來2008年在花蓮舉行的課程與教學論壇就已經聽過佐藤教授的演講了。事實上台灣的課程界早已注意到這位日籍教授的觀點。隨著12年一貫教育改革的加溫,與親子天下的推波助瀾,我又再一次得以看見這位非常務實與專注的教授。

事實上,佐藤教授推展的"學習共同體",是繼承1980年代之後全球課程發展脈絡而來的觀點。從Pinar 提倡"動態"的課程意象,到注入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後現代課程視角,不斷地標示課程典範轉移的趨向。九年一貫的合作學習與協同教學喊的震天價響,但我們的"九貫"只喝到了"六貫"就停止了。特色課程永遠只是學校中另存的一軌,無法與另一軌的知識系統相互融合。所以我們從"九貫"喝到了"十二貫",難道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這個困境的線索?

我認為:是的!

我相信我的老師輩們與佐藤教授一樣,早已經看見了這個線索。我也相信廣大的台灣教師朋友們也有許多人看出些端倪。重點是:實踐!誰來實踐?如何實踐?何時開始?台灣教改這麼多年,唯一不缺的就是口號的堆砌。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提倡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創造同儕互相學習的模式。這與漢帝教師團隊在芬蘭看見的教育理念一致。也與台灣的教改推動方向一致。佐藤教授三十年的教育革新運動,前15年都是失敗的經驗,但卻也累積了後面15年成功的養分。芬蘭的教育改革也花了20年的時間,那台灣呢?

佐藤學認為台灣的學校導入"學習共同體"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願景"。你想要的學校長甚麼樣?你的教師圖像是甚麼?學生的學習樣貌長怎樣?你必須想清楚你們共同的"願景"之後才能建立屬於你們自己的學習社群。這讓我想起念研究所時,讀過Peter Senge第五項修練中的(學習型學校),其中也提到了"共同願景"和"團隊學習"。筆者在前一個學校擔任幹部時,也透過具有CEO背景的執行長調教下,進行學習型組織的建置。因此對於佐藤教授提出的說法感同身受。透過共同願景的系統思考,可以讓組織快速的凝聚共識,培養默契,也能讓組織快速的慎思課程發展與協作課程。這當中就可以將彼此在教育哲學的視野端共熔共鑄,打造合宜又適度的學習共同體。
        至於教學上,佐藤教授的講述重心完全在"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為前提的教育觀點闡述,他強調老師的角色由過去的注重如何教,到轉化為引導學生如何學。教師的角色成了積極聆聽者與促進學習者。這與漢帝教師群一直強調的"積極鈴聽""觸媒轉化者"的教練角色一致。也更加證明了這幾年的創新教學走在一個與國際趨勢同步的方向,那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哲學,學貴慎始,學貴實踐!做對的事就要勇敢走下去!佐藤"學"一定可以成為台灣教改的顯學。老師們,加油!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六,剛上高中的大女兒參加學校天文社迎新活動,從出發前就雀躍的說個不停,我和孩子的媽都感受到她的喜悅與興奮!整個星期六的夜空似乎是準備好為你們天文社而閃亮,這讓我想起那許多次在天空的眼睛環伺下的美麗經驗。只是,幾乎每一次與星星的相遇,大都是與我的學生們,不論是在黑潮的旅行,中央山脈的健走,花蓮羅山,花蓮大禮部落,每個與星星相遇的夜晚,我都只能在之後為你敘說我看見滿天星斗或是流星之後的感動。而這一次我終於當一個傾聽者,傾聽您與一群追星同好一起仰望星空的故事。同時,我也看到您母親在感動之餘為您留下喜悅的文字:


昨日中午與你在師大附中分手後,媽媽獨自一人走進大安站,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緒不停的反覆出現你兒時對天文的熱情與嚮往從眼中散發出的“星”光。我知道,孩子你啟動了你的追星之旅。 

從昨晚到今日凌晨,你密集的回電給我,興奮地在電話中說:媽咪,我看到星星了。然後又是,媽咪,我看到流星了。興奮的口語一直說個不停,還說明年九月要帶我一起去看獅子座流星雨。我很高興你一直要跟我分享,儘管我不在現場與你同在,但是那—份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是親密的。 

我知道你確立你的興趣在天文,儘管我知道你從小就喜歡天文。年輕人有夢就要去追尋,不管冷不冷門,能不能賺大錢。女兒啊!你何其有幸,這麼早就發現興趣與特質,發揮你的潛力。

當你仰望黑暗的星空,那天上的星星是如此明亮,你說像不像人生的際遇?就算偶有逆境不順的時候,心中也要有明亮的星星指引,總會有希望的。昨天我回家時想:你終於踏上夢寐以求的追星之旅了。 今天你回家時說:那種經驗一旦經歷過後再也不會停下來了。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無論多苦多難都希望你堅持下去。我很驕傲地說:我有—個追“星”的女兒。


        我很享受你找到高峰經驗時的那一種快樂,那是驅使你愛上學習的關鍵力量。仰望星空,今夜星光燦爛。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5
今天的戶外教學日,未出門,
為了分組一事,籠罩在低氣壓中,
好不容易,暫時解決問題了,
出了大門不到兩百公尺...
為了排隊發生衝突...
有人覺得自己受委屈,又連結到以往不愉快的經驗,哭了,
有人對哭泣的人,受不了,
有人在一旁不發一語,看著,
有人則是安慰那哭泣的人,柔和的眼神,
回到教室,整理發生經過,整理情緒,
有人不停看著時間,擔心看不了展覽,
有人依舊保持默默無語的在一旁,
有人仍然對哭泣的人投以不耐煩的眼神說:「吼~她很愛哭,從以前就這樣了!」,
那哭泣的人,哭了一會兒,努力收起眼淚,帶著紅眶對老師說:「我沒事了!」
「現在怎麼解決?」陳述經過後,我丟下這樣的一句話,
「我不覺得她很愛哭阿!這是我第一次看她哭。」
「我認識她很久了,你們又沒有我認識的久!」
「每次都是我要聽你們的話,不然就會很兇對我!」
我:「確實我也是認識她到現在,第一次見到她哭。」
「你們又沒有認識我久!」
一片沈默...
「我確實很愛哭,尤其是每次練鋼琴的時候,練不好我就會哭!」
我:「我知道我們沒有認識你久,但是剛剛這樣的態度,會令人不舒服,如果換成是你在難過的時候,別人用這樣的方式說話,你會舒服嗎?」
我:「『你想要別人用什麼態度對你,你要先用那樣的態度對別人』這是之前和你們分享的,對吧?你希望別人愛你,那你就要先去愛別人!」
「我以前在小提琴班的時候,被一個人欺負,他用沙子潑我,他真的很壞很壞,從來沒見過那麼壞的人!」
「所以,那別人對他好不好?喜歡他嗎?」搖頭
「他有朋友嗎?」
「恩...只有一個!」
「那你想成為那樣的人嗎?」
「才不要呢!」
「可是我想他有可能只是想要跟別人玩!」
「這有可能,但是他的方式用錯了,反而讓大家討厭他了!」
「回到我們的問題,現在接下來呢?」
哭泣的人說:「我覺得我剛剛也很兇,所以我要跟她道歉...」
「小欣,對不起....」
「小婷,對不起...」
「這樣事情大家都解決了嗎?」
「恩!!」
「那就出發去看展覽囉~!」
「好!!」

就這樣,小公主們一掃陰霾,
重拾愉快地心情,開心的出門了,
一路上,說說笑笑,
扮扮鬼臉,擺擺古錐的pose
回程,捷運上鬼靈精怪的四個頭湊在一起謀商大事模樣,
嘻嘻哈哈的計劃着,又不時偷偷望著我的表情,
一旁的乘客也都感染她們純真開心的氛圍,微笑着...
在一旁的我,心中大致知道她們的鬼主意,
下了捷運,堅持走在我的後頭,
悄悄安排誰當發號司令者,和模擬排練著,
後頭傳來一陣陣的笑聲,
直到回到班部,小公主們衝回教室,
等待我進門,
手牽著手,如表演者謝幕式的,
「鞠躬~~」
「謝謝瓜瓜老師~~~」
說完,又笑倒在地....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帶孩子到大安森林公園進行自然觀察遊戲,
在遊樂場裡,
你迫不急待的與每個遊樂器材交鋒,
單槓、爬繩、鞦韆等等具有挑戰性的器材中,
你無不勇往直前,毫不猶豫,猶如英勇的戰士征服他的獵物!
一陣廝殺後,
你帶著還有哪裡被遺漏的眼神環伺一圈後,
你望著沙坑告訴我:「我想去沙坑」
「我可以去嗎?」「可以啊!」
你小心翼翼又帶著興奮地踏進沙坑,
低頭看著沙地,一步一步的,感受沙子透過腳底帶來的高低不平、柔軟的觸感,
然後你笑了….
不是因征服所帶來成就感的笑容,而是一種因探索所帶來滿足的笑容….
 
沒多久,
你用一雙期待又不確定的眼神問我:「我可以玩嗎?」
當然可以!為什麼不可以?我想不出拒絕你的理由,
因為你正在用你的感官認識、體驗它!
因為那是現階段是你一種最好的享受學習方式!
因為你有探索世界的權利!
而這正是我帶你們出來的目的呀,
透過真實的體驗,扎實累積自己的經驗!
 
見你只是單純地抓一把沙子,
從空中撒落,
而看著細沙由手縫中穿越隨風飄灑的你,
就開心不已的和同學分享:「你看,很好玩耶!」
從單純的灑落到堆砌沙堡,
甚至尋找是否被主人遺留忘記帶走的工具,
或是現場可利用的自然物來進行你的創作!
你已經開始動腦可以怎麼玩?還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玩得更開心?
在滿足、刺激、滿足、刺激的循環交替下...
一連串的探索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當遊戲結束,
呼喊你一起到沙池旁的清洗區清洗時,
你離開的沙坑,沒有回應,但也沒有走近,
再一次提醒你時,
你看了看蒙上一層沙的一雙灰手,
仍舊沒有走近的意思,
走近你,又請你去清洗雙手時,
感覺到你不太願意的慢慢走向洗手台,
先伸出一隻手沖洗,邊告訴我:「沙子很好耶!」
雖然我沒有細問你沙子哪裡好,
但我微笑.....
因為你已經體驗到了!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澳洲打工旅遊」這件事情,被今周刊的「假新聞」吵的沸沸揚揚,一件事情,卻有許多面向的解讀,褒貶都有,使得當事人、準備要去澳洲的人、甚至是外圍旁觀者的心思都隨之擺盪不已,深怕自己的規劃,也被歸類為某一種價值觀之下。

記得我們在策劃流浪活動時,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孩子體會在經濟條件很簡單的情況之下,我們還是可以走出去看看世界,我們還是可以過的很快樂,這是一個短期的體驗,但是體驗的經驗有了,就可以建立起孩子的「我能感」,知道自己其實還有很多自己過去不知道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極限,其實也是有待開發的,整個的概念其實也可以呼應一句話:「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概念,讓孩子由生活實踐中,去體會生活的簡單與不簡單!

林懷民先生曾經說過:「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我想這個道理是相近的。

記得我在88年與94年兩次出國進修,在那時候遇見一些從不同國家到美國去讀書、工作的人,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在努力,從事著可能算是臨時性質的工作,為的都是想要給人生的下個階段有一個比較好的開始,我並不覺得這些那裡有錯。

馬總統在國外留學時,也曾與夫人周美青女士,在美國打工賺小費,這些都是人生的過程,唯有經歷這些,我們更能懂得謙卑,更能懂得惜福,更能知道生存之道,甚至理解,人生其實有許多的可能性,而吃苦只是其中之一,為了生存,也沒有什麼事不能做的。

再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教育系統一直強調「考試」至上,學生的升學,其實也只有少數人是真的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的,多數還是取決於考試的分數,如此來看,畢業後所取得的專長,本來就不見得是個人人生的真正目標,透過一種旅行、流浪、放逐的過程,讓自己沈澱、重新認識自己,原本就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但是,如果這個過程,可以順便賺點外快,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那不是額外的附加價值嗎?為何要排斥!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認為西方國家的「種族歧視」問題沒有真正的被解決,但是今天面臨「台勞」的問題,我相信更多的人在乎的是被歧視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的由來,其實是來自於我們面對來台灣工作者的態度。當我們不能正視這些來台灣協助經濟發展的勞工、不能正視嫁到台灣的外籍新娘,試問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子弟到國外接受類似的對待?

但是,可笑的是,我們的人早就到國外當台勞很多年了,例如到美國留學後移民美國工作的教授們、隨著台商到大陸設廠然後留在陸資企業發展的經理們、隨著航太工業的沒落到韓國發展的工程師們、應著香港、新加坡等大學高薪應聘的教授們、...。這些其實都是台灣輸出的工作人員,他們也會被稱作「台勞」嗎?

於是,我們應該回來檢驗自己,你對於自己的工作滿意嗎?能接受嗎?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在那裡?認清自己的能力,想想自己的需求,忘掉別人的言語,拋掉他們的評價,認真、努力的去過自己的人生,積極、用心的去體會自己的意義。

參考資料:
勞基法攏係假?鬼島正妹:我月薪只有4千元
小野 :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光臨早到興趣_古文字美勞

你還記得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生字」嗎?
對於學習漢字,
只是盲目死記線條的位置、注音是否拼對?
那就太對不起咱們偉大老祖先送給我們的禮物了!

「猜猜看,這是什麼?」
「這是樹根,這是樹枝...」
「為什麼?」
「一點點就是指這個(孩子手指著圖片稻禾中稻穗的位置解釋)」
「這個字(米)怎麼變成這樣的?」
「有兩點不見了?」
「這兩點變長拉直了!」
「我知道這一點一點是果子!」
「(禾)那有什麼字可以和它在一起的?」
「加口!(和)」
「老師,再加一個王就是『程』」

這堂課,你會發現,
我們會鼓勵孩子發言,對孩子提出問題。
而孩子也樂意源源不絕分享對字想法,
用孩子對圖像的直覺反應,
藉著古文字的演變過程,
引導著孩子觀察古文字中的蛛絲馬跡,
將小腦袋的所聯結到的想法,
組織、整理到表達,
再對應到現在的國字書寫樣貌,
讓國字線條富有意義化,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

在這裡,你看不到傳統教師教授生字的方式,
在這裡,你看見孩子扮演說書人的角色說字。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G12年級的科學課程,我們準備以生活中最密切的物質切入,協助孩子觀察周遭生活的一切,因為對於科學的學習,「觀察力」是應該在越小的時候培養越好,對於未來的學習,由於小時候已經奠定良好的「觀察力」,自然也會有充分的「經驗知識」,這樣在學習與面對較為抽象的「套裝知識」時,會有比較好的體會。

一進到教室,幾個小蘿蔔頭看著桌上的不同道具,立刻露出興奮的表情,於是開始了今天的對話:

什麼東西會飛?
問題剛丟出來,馬上就有各種不同的答案:飛機、小鳥、氣球、天使、......
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想像力,天使都出現了!


魚會飛嗎?
馬上就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出現,「不會」與「會」。而答「會」的孩子立刻舉例說明,他說,就是「飛魚阿」,接著他馬上要分享上次跟爸爸媽媽去看飛魚的旅行故事,真的是很熱情的孩子!

我接著撥了一段飛魚的飛行影片
影片中,我們看到飛魚飛行的過程,魚跳出水面,魚鰭張開,狀似滑行,但是身體搖搖擺擺的,事實上是靠尾鰭繼續在水裡擺動的過程,給予前進的動力,這裡我們當然也可以討論空氣中與水中的阻力不相同,所以當魚飛出水面時,可以立刻快速的移動。
但是對於這群孩子,我問了另一個問題:這些魚為什麼要飛出水面?
靜默不到二秒鐘,立刻有孩子說出:為了逃命阿!

記得剛讀黃武雄先生的大作時,他提到孩子總是用全感官在學習,整個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整合式的內容,是我們硬將學習肢解成零零散散的,導致孩子學得參缺不全,在此,我又得到印證。

孩子可以清楚的理解,逃命的動力,逼的飛魚利用滑出水面的方式,避開前來獵食的敵人,想要增加逃生的機會。

接著我又問,有沒有哪些不是鳥的動物也會飛?人會不會飛?
馬上又有一個回答:會阿!天使!
(看來他對天使相當衷情,而且完全沒有遲疑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

接著又撥了一段飛鼠人的影片

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飛魚的飛行」與「人的飛行」有沒有哪裡不一樣?
「那個人根本就不是飛嘛!他沒有在飛!」有孩子如此回答,非常直接的挑戰我的問題,但是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保留的特質!
嗯,那麼我們要不要說說看,什麼是飛?飛到底是什麼?

這下子孩子馬上狐疑起來,他們似乎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之前的問答過程,其實只是在暖身,因為孩子還不見得習慣於這樣的問答過程,而前面的問答,孩子其實也比較是直覺的以過去的經驗在回答,比較沒有「想」的過程,但是「思考」卻是要將知識內化的最好途徑。

對呀!飛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說呢?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老鷹在天空怎麼飛?盤旋時有沒有拍動翅膀?
小鳥要飛上天空,確實要拍拍翅膀,那麼「飛」這個現象到底該怎麼說?

在孩子還沒有定案之前,我拿出一個橡皮擦,往天空一丟,你們看,這個橡皮擦是不是在飛?
那有,那不是飛,那是丟!
喔,那麼沖天炮或是火箭一飛沖天,為什麼又叫做飛?
因為他有火阿!
這麼說,我拿一個打火機點火,我也是在飛囉!
那是阿!那個火要能夠「碰」一聲爆出來,才叫做飛!
所以一定要「碰」一聲爆出來才行嗎?
對!!!
那如果我放個大屁「碰」一聲,我會不會飛?
哈哈哈......

這是一個小小的辯證過程,孩子們的想法真的超級有趣,而他們也慢慢接受不是只有拍拍翅膀才叫做「飛」,包含飛鼠人的滑行過程,其實都是飛的過程。

你們知道嗎?誰先學會飛行?
小鳥!!!
天使!!!(又來了!)

其實是植物耶!
哪有!植物不會飛!

喔,有一種植物的種子會飛,有誰知道是什麼?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蒲公英!
沒錯,就是蒲公英,他怎麼飛呢?
馬上有個孩子起來示範,就是風一吹,蒲公英就會飄起來阿!

對了!就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蒲公英要飄起來?
有個孩子直接說:因為要傳播種子!

可是要傳播種子也可以直接落下阿,為何要飄走?
......

這時候因為孩子的基礎知識還不夠,所以就會陷入一種寂靜的過程,所以我就做一些說明,因為種子如果都落在同個地方,萬一這個地方有遇到淹水,可能植物爸爸和這個小種子都會死掉,而植物爸爸又不能走,所以他希望他的小孩可以「隨風而飄」,這樣就可以將他的小孩散播到不同的地方,避免一起遇到環境的變化而消失。

好了,說這麼多,其實都是為了後面的飛行器做準備,我們先試著讓物體可以減緩落下的速度,於是我們試做紙螺旋,觀察如何調整他的位置,來降低他落下的速度!

接著我們試做一種很不像飛機的飛機--「奧德賽」,孩子一開始不相信他會飛,但是做好之後,在調整一下奧德賽的尾翼後,奧德賽真的可以滑翔,孩子也都很興奮,有個孩子做了一隻「雷電」的飛機,一丟擲,結果飛機筆直的飛出去,孩子們都讚嘆飛的好遠,藉此,我又將孩子召回來,我將他們的飛機排列起來,然後問他們哪一架飛機可以飛最快?第一架是奧德賽,第二架是雷電,第三架是----「橡皮擦」,孩子們又哈哈笑起來,他們說「橡皮擦」不是飛機,我就說,可是我現在問的是「誰飛最快?」

孩子們可以接受橡皮擦可以飛最快,但是很難接受他是飛機的說法,這是過去經驗的限制,但是沒關係,這是學習的過程,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像張無忌學習太極劍法一樣,將過去的劍招都忘記了,我們才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場景:早到興趣_數學遊戲室(第一次、第一堂課)
 時間:0900~1000
 學員:G1~G3四位
 課程活動:
 @Warm up_尋找規律
 媒材:黑白棋
 開課第一天,孩子與我彼此不認識。我拿起了黑白棋,一只一只的排列著。這個舉動,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童A:『老師,你在排什麼?』
 Lynn:『你想,接下來老師要放黑棋、還是白棋?』
 童A:『我覺得是黑棋』
 Lynn:『為什麼呢?』
 童A:『因為前面是...,所以我覺得...』
 Lynn:『童B,你同意嗎?』
 童B:『嗯...可是我覺得應該是...』
 (Lynn的想法)
 其實,
 精準的提出問題,以及具體的說出自己的看法、使用數學語言,這都是需要學習的。
 此外,教師運用黑白棋的交錯排列,試著讓孩子專注觀察其中的規律,並且養成『判斷』、而非盲目無頭緒的『猜測』。
 這些都是數學遊戲室的精神與信念。

 (Lynn的想法)
 在課程活動的鋪排上,教學者往往會習慣的在第一時間『開講』,而我則會選擇『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為,唯有讓孩子注意到『你』的存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才有互動的效能。

 @活動A_組弈
 媒材:組弈Set
 老師拿出組弈(Set),與小一的孩子聊聊形狀、顏色、如何歸類。
 透過直覺感,在老師未具體說出『形成set的條件』之前,大家一起來建構set的定義。

 (Lynn的想法)
 單單是『對於歸類的認知』,每個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意見。
 看法不一樣,這是好事,每個學習者就應該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與想法。我們的教育有時候太便宜行事,因此,並未能有耐心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更會視為
 教學現場的困擾。

 @九洞連線(一)_畫正方形形棋盤
 媒材:扣條
 透過畫正方形的過程,與孩子談談什麼是正方形。
 原本孩子說,『正方形就是每一邊看起來很正。』『正方形就是每一邊都一樣』有趣的是,孩子們都覺得『正是如此』。
 結果,扣條一操作,真相大白,孩子都覺得『怎會這樣呢?』

 (Lynn的想法)
 透過操作、體驗後的發現,會讓孩子印象深刻,且建構探索、思考的學習模式。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nulla on uusi ystävä.  I have a new friend. 我交了一個新朋友。/SHERRY
這間位於EspooE1小學,幫外來移民的學生,做了很多銜接和預備的工作,學校有一個班級,是專門為外來移民家庭的孩子所開設的。這個班級學生的共通點是母語都不是芬蘭語,可想而知,如何讓這些孩子的芬蘭語達到可以和人溝通的程度,成了一個重點的教學目標。對於我一個英文老師而言,這樣的課堂setting再適合觀摩也不過了。教室中坐著八位因為家庭移民的關係來到芬蘭的小朋友,他們的老師告訴我,這些孩子都將在下一個學期升到一年級的班級,和一般母語為芬蘭語的一年級生共同上一些共同科目的課,如數學課、自然課、語文課……等等。
一想到這樣的一個班級能夠讓我學習的面向,將多到不勝枚舉,就更聚精會神起來。這個班級裡有一位正式教師和一位助理老師,共同合作帶領一個班級,早上進入教室後,導師以課本裡的圖片進行story telling。老師說完一小段故事後,再從圖片中去發想一些問題,詢問班上的同學,並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從孩子一進教室後,兩位老師所使用的語言就只有芬蘭語,同時老師會使用一些圖片去輔佐她所講的故事。當老師在教授學生數字的說法時,也會以大量的教具去給孩子數一數,說一說。課程的最後老師邀請我們幾位觀察者和孩子,一起手牽手唱了一首芬蘭童謠,孩子們的笑容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為這堂課畫下完美的句點。

芬蘭老師使用一個全芬蘭語的環境,讓學生浸潤在whole Finnish的語言中,課堂中結合了故事教學、任務導向式教學 、實物教學,也滿足了young learner對於觸覺的需求。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是有樂趣的。課堂上孩子有些時候還沒準備好以芬蘭語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也會耐心的等待並繼續鼓勵孩子用芬蘭語說出回答。
在教室裡,我也試著用英語和這些小小孩們比手劃腳,和他們介紹我自己。這些小小孩張著大眼睛,硬擠出幾個簡單的英文單字努力和我互動,其中一個小男生興奮的跑去和導師說:「Minulla on uusi ystävä.」老師笑著為我解釋,小朋友開心地告訴她:「今天他很開心,他交了一個新朋友。」接著,小男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笑容,和我揮手道別。
我想這堂課中最讓我感動的,並不是這位芬蘭導師,清楚並明確的教學步驟,又或者完全使用芬蘭語授課,又或者清楚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程度,依照班上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young learner的學習需求,去靈活運用在課堂中。而是班上孩子面對不熟悉的語言和陌生的外國人時,能夠大方的介紹自己,即使不會英語也願意嘗試去溝通,這就是我們在上英文課時,最想要給予學生的一項帶著走的能力。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學教學的本質/陳怡靜
在芬蘭的國中小的數學教育中,並不特別追求華麗、困難的題目。每堂課一開始紥實的複習,再接續新單元的思考與說明,作業是相似題型的練習。看似樸實無華,其實裡面暗藏玄機。在每個新單元主題引入時,並不是端看課本就可以一目瞭然的。老師提供充分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發表、討論,這過程最重要的是,老師要很清楚課程架構與核心目標。如何將孩子的發想聚焦回要談的概念,但又不失討論的樂趣,並且營造班級中人與人互相尊重,溝通的氛圍。每天的潛移默化,讓學生愛思考、敢提問、樂嘗試,足見教師專業的重要性。在現今的臺灣,學生常常學得不到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芬蘭的教材、教具設計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操作的教師,教師才是教學的主體,知道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階段該給什麼。我們常說,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沒錯,是「學習」的主體。學校中真正專業,有能力判斷的,還是老師。
有些理念學校中常說,孩子不想學可以不學。這樣似是而非的論調,通常能吸引某些不同思想家長,在此姑且稱之為理念型家長。但這些理念型家長可曾為孩子想過?等孩子想學時,有沒有適當的環境資源與教育配套,能提供孩子學習?孩子為什麼不想學?會不會只是一時的困難,而退卻了呢?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在服務的學校中看了太多,基礎工具能力沒具備,未來在學習應用學科,及知識應用上,真的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其中,最大的落差,會是孩子對學習的認知與自信,已經在坑坑洞洞、學學退退的過程中,消磨殆盡。而這也是理念型家長最常忽略的思考點。理念型家長以為給了孩子不同的教育,未考慮完善的配套前,往往弄巧成拙。當然,這當中也有稍微成功的個案,但也只是鳳毛麟角,萬中選一,實在不能以偏概全,扭曲了孩子應有的學習脈絡。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最大的損失,並不單是學科的學習,而是人格的養成。有些孩子學會逃避,不負責任,直到要離開學校,才驚覺自己的不足,甚至自此放棄。在在都說明,芬蘭教育值得借鏡,學習必須按部就班。但並不是「東施效顰」,要考慮國情與配套,才不會好意做壞事。
另一個看過芬蘭數學教育後的體會是,國小師資進行包班教學,在芬蘭與臺灣皆然。好處是幼小的學生,在同一個老師指導下,能縮短師生磨合期,加速學生穩定下來。但缺點是,國小師資培訓過程,重視通才教育,但事實上,每位老師專精領域不同,很難每個領域都很厲害,尤其數學與國語能力,常常是魚與熊掌,難以得兼。偏偏這兩科又是國小階段,最重要的兩門工具學科。
一個解決的配套是,芬蘭E1小學採用了,我所帶領的班群也實施若干年,那就是將各專長的老師合併成一個班群。班群內每位老師都各有二至三種專長領域教學能力,老師間可以專長互補,分工合作,集思廣義,共同經營班群內的各科教學。進一步說明,班群老師間的協同,可以是分工,數學交給數學專長老師來教,國語交給國文專長老師來教;也可以是合作,國文老師教數學之前先就教於數學專長老師,吸取其教學經驗,提升數學教學能力。組成班群,一樣可以很快讓師生磨合完成,學習穩定下來。班群的運作,還能發揮跨學科統整的好處,可以共同推動班群的主題統整課程,發揮老師更多專長,也讓學生與更多友伴合作。班群還可以免除包班制最為人詬病的,學生分班前得先去拜拜,求神保祐分到一個好老師的班。班群制,能讓學生,面對固定的一群老師,而不是單一的一個老師。
 
*數學學習法:MATH
這趟芬蘭行,讓我重新思考這十五年的數學教學、這數十年的數學接觸,對於數學學習方法我做了一些昇華與整理。
基礎工具能力學習中,數學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科,它有著非常清晰的學習架構。中國數學家華羅庚認為,要打好數學基礎有兩個必經過程:先學習、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練「由厚到薄」。以此精神,來搭配數學學習的四個重點,一起說明如下。
文章標籤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我們上現場:E2小學,G6,教學分享/陳鈐鈴
在這所學校,我們安排了幾場教學分享。我和夥伴一起,與這群六年級的學生分享邏輯課程中,頗受學生歡迎的數學遊戲——組弈Set,時間是四十五分鐘。教學過程中,學生專注聽著我們介紹遊戲規則,接下來我們做了一些示範,也邀請學生上台試試看,找到Set,並且指出來。這是一場難度不算低,但參與度卻很高的教學遊戲。

  很開心我與伙伴自己設計的組弈Set邏輯遊戲,能帶來分享給這群北國的學生。課程結束後,還有幾個小組意猶未盡的進行比賽。有幾位學生問到:「老師,明天你會來嗎?」「明天我們還會再來這間教室的。」我說。
  隔天,學生稱我是Set teacher,下課時間學生湧到我的身旁,邀請我一起參加比賽,學生說:「老師,昨天我們有練習喔!我們想試試看。」這是一場讓人很開心的教學分享會,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展現的熱情。


*我的反思與建構--對於數學課與科學課
這是一趟知性之旅。看見自己的不足與缺憾,同時也是給自己教學多年來的一個珍貴的禮物--肯定自我。

  長久以來,在教學上能做自己,堅持自己的教學風格與信念,這是我珍惜的。當然,過程中也有些無法讓教學順利推展的困境,一直難以突破。兩周的芬蘭知性之旅,探究自己的教學盲點,也為教學注入許多的能量。

  延續點點滴滴的悸動,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策略。雖然,教育是百年大計,有些政策與做法是需要透過國家施展的;不過,我更相信身為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老師,絕對有其可著力之處,為我們所關注的莘莘學子、也為這片教育園地做些努力。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出來的教室布置/游琇雯
看到我們兩眼緊盯一幅貼著諸多小魚的藍色魚缸海報,試圖解讀出這些魚在教室中游出的故事是什麼?敏銳有餘的副校長立即向我們解釋:「這些小魚,是用來計算每天上學的日子。當魚缸貼滿小魚時怎麼辦呢?代表十的大魚就出動了。到了學年結束那一天,孩子們就知道今年他們上了一百九十天的學。」
這,就是情境教育的營造。大數原是累積小數而來,十進位就是為有效處理大數量而發展。孩子每天到學校上學,老師便讓他們在這幅大約五十公分寬的藍色魚缸海報上貼上一條小魚圖卡,就像魯賓遜在荒島上計數日子一樣。當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累積的上學日數越來越多,小魚貼滿了整個魚缸,再也貼不下時,師生的生活便出現一個必須處理的情境,對話討論的必要就自然出現了││我們要怎麼把很多、很多這種籠統的「量」感,轉化為「數」的精確用詞?怎麼把複雜的生活情境,利用好用的數學工具加以簡化呢?
透過不同顏色的魚還可以學分類、學認識不同的魚種;學童能力許可的話,也可以練習分類加法。到了學年結束那一天,這幅五十公分見方大的藍色海報,帶給孩子的意義就是:今年他們總共有一百九十天上學的日子、他們對一年的時間長度有了知覺、有兩百以下的量感、能數到兩百、能運用十進位、能對物品做分類、不害怕大數、能對大數進行整理、腦海中建構了至少兩種--十進位、分類--處理複雜事物的方法。
這幅魚缸海報只是這間教室裝置著的二、三十樣學習工具的其中一樣。
「這些珠珠可以這樣,(珠珠隨副校長的移動而定點停駐在垂直的綿線上)五,然後,七……若超過十,我們還有這個。」副校長馬上從旁邊的櫃子拿出一百顆的小木珠串來。我們往周邊看去,為建構學童數與量概念的教具裝置至少有十來樣:包括剛剛黑板旁垂掛的大木珠、芬蘭語發音文字圖卡、阿拉伯數字圖卡、數量圖卡、日曆、標記當月日數的珠珠、學生名條、十進位數字表、男女圖卡、數字串、蘋果樹、小魚貼圖……等等。
教室裡的每一樣布置與道具,一個一個積疊著學童的基本數量概念。藍色魚缸海報左上角的蘋果二十四號,代表的是一個月已經過去的日數;木夾子把珠珠分隔成兩段,左端代表著一個月過去的日數,右端代表剩餘的日數,珠珠還很技巧地每十個一種色彩……不知芬蘭有沒有上、中、下旬的說法?牆面上端貼著芬蘭語字母圖卡,當孩子忘了字母怎麼寫,隨時可以搜尋;但數字字卡一定會貼在教室下方,讓孩子可以隨時親近、點數,並作為上課輔助教具。
很會教數學的河馬老師告訴我,數字除了有字母的符號功能,幼童得學會識讀外,還有量的抽象意涵在其中。舉例來說,除了表示它排位在第六個序位的數字,也代表著六個,是把前五個都包含進來的量。當孩子對的認知,還停留在跟一樣的符號發音,還沒有量感時,你問孩子六一等於多少?就像問孩子ㄊ加ㄅ等於什麼一樣。那是什麼東西啊?一時,腦中浮現孩子愣在現場的表情,自以為是的大人還在一旁逼問孩子答案,責怪他不用心。何其殘忍啊!對於數字,幼童要學會的概念比字母複雜得多,孩子會的詞彙又不多,不易解釋。無怪乎,E1小學要花上這麼大的勁道,使用各式各樣的輔助教具,一層一層、一類一類、一遍一遍,堆疊著學生對數與量的正確概念。
這些努力與用心,全都只是為了確保一個目的││無論如何要幫助學童習得小二應有的能力。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