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琇雯
再來看如今的十二年國教教育會考變形為入學考試的後果,可能會如何的混亂:
一、假標準參照
根據教育部對教育會考的規劃:教育會考學生成績(表現等級)的劃分是將學生的表現與事先制訂的標準作比較後進行歸類。為評估會考結果,以過去基測考生之能力值模擬各科在難易適中組題計畫下之答題狀況,再依據學科專業判斷各等級切點之合理性及適當性。依照目前初步模擬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10%-20%、基礎的人數比例為45%-60%,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20%-35%。參加教育會考的學生其會考結果被劃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的依據是考生考試結果設定各級人數比例決定的。因此筆者稱它為假標準參照。我們去考駕照,會因為我是這群考駕照者中,成績落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就拿不到駕照嗎?不會。因為考駕照這一類的執照考,通常
是對照一個絕對的標準,交通規則85分、機械常識60分、路考70分,就能通過考試,取得駕照,跟別人表現無關。但教育部目前公告的教育會考,「標準」的參照來源是考生答對人數比例,是一個隨考生考試結果移動的標準,其實就是常模參照,不叫標準參照。取一個極端狀況來說,如果某屆考生,學力特差,所有人都只有上屆學生的一半學力,依照一般的標準參照,會有許多人通過不了這個會考,但依現公告的辦法,則仍然會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考生被列為精熟。這不是很不合理嗎?
二、權責不分
在上述的假標準參照之後,會怎麼樣呢?還不是可以升高中職五專?對!這就是問題所在。這樣的教育會考考過了之後,學生拿著「精熟」、「基礎」或「待加強」的評等,在免試、推甄及在地就學的制度下,再加上學生數少於學生招生數,基本上所有國中畢業生都會有學校可以就讀。然後呢?教育部所謂的
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四項:
一、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二、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三、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四、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目的一,尚未可知。
目的二,檢視學生學力是可能的,但確保學習品質就不一定了。不管國中畢業生考得如何,都畢業了,也都有學校可以升學了。
目的三,的確可以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但也僅止於供國中端老師建議考生往哪些學校申請的生涯輔導功能。
目的四,取得學生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的對象僅限高中職五專端。就是呢?不管學生學力表現如何,他自國中畢業了,讓學生學力表現如此的國中端不再有責任了。但接收各種成就等級學生入學的高中職五專端,得看著這個學力證明,進行配合學生能力的教學。

未來,很大的可能是,高中老師得就教於國中小老師相關國中小學能該如何教因為有許多學力屬於「待加強」的學生需要補強原本國中畢業就該具備的國中小基礎能力。


畢業會考用意在確保畢業學生基礎能力水準,一方面具有總結性評量的功能,能確保畢業的學生都具有國定的基礎學力水準;一方面具有診斷性評量的功能,找出基礎學力未臻標準的學生,以進行補救教學。是一個把每階段教育紮實做好的規劃。一旦扭曲成篩選學生用的升學考試,加上美其名為了降低壓力而籠統地劃分為三等級,各程度的學生很大可能會混雜出現在各高中職五專中,有老師開玩笑說:「以後高中也需要攜手計劃,說不定大學也得向教育部申請攜手計劃來補救學生學力。」

教育部對此政策之周延性實應再思考思考。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