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早到興趣_古文字美勞
你還記得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生字」嗎?
對於學習漢字,
只是盲目死記線條的位置、注音是否拼對?
那就太對不起咱們偉大老祖先送給我們的禮物了!
「猜猜看,這是什麼?」
「這是樹根,這是樹枝...」
「為什麼?」
「一點點就是指這個(孩子手指著圖片稻禾中稻穗的位置解釋)」
「這個字(米)怎麼變成這樣的?」
「有兩點不見了?」
「這兩點變長拉直了!」
「我知道這一點一點是果子!」
「(禾)那有什麼字可以和它在一起的?」
「加口!(和)」
「老師,再加一個王就是『程』」
這堂課,你會發現,
我們會鼓勵孩子發言,對孩子提出問題。
而孩子也樂意源源不絕分享對字想法,
用孩子對圖像的直覺反應,
藉著古文字的演變過程,
引導著孩子觀察古文字中的蛛絲馬跡,
將小腦袋的所聯結到的想法,
組織、整理到表達,
再對應到現在的國字書寫樣貌,
讓國字線條富有意義化,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
在這裡,你看不到傳統教師教授生字的方式,
在這裡,你看見孩子扮演說書人的角色說字。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早到興趣 (3)
- Aug 28 Tue 2012 18:33
古文字美勞
- Aug 28 Tue 2012 01:54
早到興趣營之「『飛』是什麼?」
這是G12年級的科學課程,我們準備以生活中最密切的物質切入,協助孩子觀察周遭生活的一切,因為對於科學的學習,「觀察力」是應該在越小的時候培養越好,對於未來的學習,由於小時候已經奠定良好的「觀察力」,自然也會有充分的「經驗知識」,這樣在學習與面對較為抽象的「套裝知識」時,會有比較好的體會。
一進到教室,幾個小蘿蔔頭看著桌上的不同道具,立刻露出興奮的表情,於是開始了今天的對話:
什麼東西會飛?
問題剛丟出來,馬上就有各種不同的答案:飛機、小鳥、氣球、天使、......
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想像力,天使都出現了!
魚會飛嗎?
馬上就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出現,「不會」與「會」。而答「會」的孩子立刻舉例說明,他說,就是「飛魚阿」,接著他馬上要分享上次跟爸爸媽媽去看飛魚的旅行故事,真的是很熱情的孩子!
我接著撥了一段飛魚的飛行影片。
影片中,我們看到飛魚飛行的過程,魚跳出水面,魚鰭張開,狀似滑行,但是身體搖搖擺擺的,事實上是靠尾鰭繼續在水裡擺動的過程,給予前進的動力,這裡我們當然也可以討論空氣中與水中的阻力不相同,所以當魚飛出水面時,可以立刻快速的移動。
但是對於這群孩子,我問了另一個問題:這些魚為什麼要飛出水面?
靜默不到二秒鐘,立刻有孩子說出:為了逃命阿!
記得剛讀黃武雄先生的大作時,他提到孩子總是用全感官在學習,整個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整合式的內容,是我們硬將學習肢解成零零散散的,導致孩子學得參缺不全,在此,我又得到印證。
孩子可以清楚的理解,逃命的動力,逼的飛魚利用滑出水面的方式,避開前來獵食的敵人,想要增加逃生的機會。
接著我又問,有沒有哪些不是鳥的動物也會飛?人會不會飛?
馬上又有一個回答:會阿!天使!
(看來他對天使相當衷情,而且完全沒有遲疑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
接著又撥了一段飛鼠人的影片。
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飛魚的飛行」與「人的飛行」有沒有哪裡不一樣?
「那個人根本就不是飛嘛!他沒有在飛!」有孩子如此回答,非常直接的挑戰我的問題,但是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保留的特質!
嗯,那麼我們要不要說說看,什麼是飛?飛到底是什麼?
這下子孩子馬上狐疑起來,他們似乎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之前的問答過程,其實只是在暖身,因為孩子還不見得習慣於這樣的問答過程,而前面的問答,孩子其實也比較是直覺的以過去的經驗在回答,比較沒有「想」的過程,但是「思考」卻是要將知識內化的最好途徑。
對呀!飛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說呢?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老鷹在天空怎麼飛?盤旋時有沒有拍動翅膀?
小鳥要飛上天空,確實要拍拍翅膀,那麼「飛」這個現象到底該怎麼說?
在孩子還沒有定案之前,我拿出一個橡皮擦,往天空一丟,你們看,這個橡皮擦是不是在飛?
那有,那不是飛,那是丟!
喔,那麼沖天炮或是火箭一飛沖天,為什麼又叫做飛?
因為他有火阿!
這麼說,我拿一個打火機點火,我也是在飛囉!
那是阿!那個火要能夠「碰」一聲爆出來,才叫做飛!
所以一定要「碰」一聲爆出來才行嗎?
對!!!
那如果我放個大屁「碰」一聲,我會不會飛?
哈哈哈......
這是一個小小的辯證過程,孩子們的想法真的超級有趣,而他們也慢慢接受不是只有拍拍翅膀才叫做「飛」,包含飛鼠人的滑行過程,其實都是飛的過程。
你們知道嗎?誰先學會飛行?
小鳥!!!
天使!!!(又來了!)
其實是植物耶!
哪有!植物不會飛!
喔,有一種植物的種子會飛,有誰知道是什麼?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蒲公英!
沒錯,就是蒲公英,他怎麼飛呢?
馬上有個孩子起來示範,就是風一吹,蒲公英就會飄起來阿!
對了!就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蒲公英要飄起來?
有個孩子直接說:因為要傳播種子!
可是要傳播種子也可以直接落下阿,為何要飄走?
......
這時候因為孩子的基礎知識還不夠,所以就會陷入一種寂靜的過程,所以我就做一些說明,因為種子如果都落在同個地方,萬一這個地方有遇到淹水,可能植物爸爸和這個小種子都會死掉,而植物爸爸又不能走,所以他希望他的小孩可以「隨風而飄」,這樣就可以將他的小孩散播到不同的地方,避免一起遇到環境的變化而消失。
好了,說這麼多,其實都是為了後面的飛行器做準備,我們先試著讓物體可以減緩落下的速度,於是我們試做紙螺旋,觀察如何調整他的位置,來降低他落下的速度!
接著我們試做一種很不像飛機的飛機--「奧德賽」,孩子一開始不相信他會飛,但是做好之後,在調整一下奧德賽的尾翼後,奧德賽真的可以滑翔,孩子也都很興奮,有個孩子做了一隻「雷電」的飛機,一丟擲,結果飛機筆直的飛出去,孩子們都讚嘆飛的好遠,藉此,我又將孩子召回來,我將他們的飛機排列起來,然後問他們哪一架飛機可以飛最快?第一架是奧德賽,第二架是雷電,第三架是----「橡皮擦」,孩子們又哈哈笑起來,他們說「橡皮擦」不是飛機,我就說,可是我現在問的是「誰飛最快?」
孩子們可以接受橡皮擦可以飛最快,但是很難接受他是飛機的說法,這是過去經驗的限制,但是沒關係,這是學習的過程,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像張無忌學習太極劍法一樣,將過去的劍招都忘記了,我們才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 Aug 26 Sun 2012 10:00
早到興趣_數學遊戲室
場景:早到興趣_數學遊戲室(第一次、第一堂課)
時間:0900~1000
學員:G1~G3四位
課程活動:
@Warm up_尋找規律
媒材:黑白棋
開課第一天,孩子與我彼此不認識。我拿起了黑白棋,一只一只的排列著。這個舉動,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童A:『老師,你在排什麼?』
Lynn:『你想,接下來老師要放黑棋、還是白棋?』
童A:『我覺得是黑棋』
Lynn:『為什麼呢?』
童A:『因為前面是...,所以我覺得...』
Lynn:『童B,你同意嗎?』
童B:『嗯...可是我覺得應該是...』
(Lynn的想法)
其實,
精準的提出問題,以及具體的說出自己的看法、使用數學語言,這都是需要學習的。
此外,教師運用黑白棋的交錯排列,試著讓孩子專注觀察其中的規律,並且養成『判斷』、而非盲目無頭緒的『猜測』。
這些都是數學遊戲室的精神與信念。
(Lynn的想法)
在課程活動的鋪排上,教學者往往會習慣的在第一時間『開講』,而我則會選擇『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為,唯有讓孩子注意到『你』的存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才有互動的效能。
@活動A_組弈
媒材:組弈Set
老師拿出組弈(Set),與小一的孩子聊聊形狀、顏色、如何歸類。
透過直覺感,在老師未具體說出『形成set的條件』之前,大家一起來建構set的定義。
(Lynn的想法)
單單是『對於歸類的認知』,每個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意見。
看法不一樣,這是好事,每個學習者就應該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與想法。我們的教育有時候太便宜行事,因此,並未能有耐心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更會視為
教學現場的困擾。
@九洞連線(一)_畫正方形形棋盤
媒材:扣條
透過畫正方形的過程,與孩子談談什麼是正方形。
原本孩子說,『正方形就是每一邊看起來很正。』『正方形就是每一邊都一樣』有趣的是,孩子們都覺得『正是如此』。
結果,扣條一操作,真相大白,孩子都覺得『怎會這樣呢?』
(Lynn的想法)
透過操作、體驗後的發現,會讓孩子印象深刻,且建構探索、思考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