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教學的本質/陳怡靜
在芬蘭的國中小的數學教育中,並不特別追求華麗、困難的題目。每堂課一開始紥實的複習,再接續新單元的思考與說明,作業是相似題型的練習。看似樸實無華,其實裡面暗藏玄機。在每個新單元主題引入時,並不是端看課本就可以一目瞭然的。老師提供充分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發表、討論,這過程最重要的是,老師要很清楚課程架構與核心目標。如何將孩子的發想聚焦回要談的概念,但又不失討論的樂趣,並且營造班級中人與人互相尊重,溝通的氛圍。每天的潛移默化,讓學生愛思考、敢提問、樂嘗試,足見教師專業的重要性。在現今的臺灣,學生常常學得不到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芬蘭的教材、教具設計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操作的教師,教師才是教學的主體,知道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階段該給什麼。我們常說,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沒錯,是「學習」的主體。學校中真正專業,有能力判斷的,還是老師。
有些理念學校中常說,孩子不想學可以不學。這樣似是而非的論調,通常能吸引某些不同思想家長,在此姑且稱之為理念型家長。但這些理念型家長可曾為孩子想過?等孩子想學時,有沒有適當的環境資源與教育配套,能提供孩子學習?孩子為什麼不想學?會不會只是一時的困難,而退卻了呢?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在服務的學校中看了太多,基礎工具能力沒具備,未來在學習應用學科,及知識應用上,真的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其中,最大的落差,會是孩子對學習的認知與自信,已經在坑坑洞洞、學學退退的過程中,消磨殆盡。而這也是理念型家長最常忽略的思考點。理念型家長以為給了孩子不同的教育,未考慮完善的配套前,往往弄巧成拙。當然,這當中也有稍微成功的個案,但也只是鳳毛麟角,萬中選一,實在不能以偏概全,扭曲了孩子應有的學習脈絡。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最大的損失,並不單是學科的學習,而是人格的養成。有些孩子學會逃避,不負責任,直到要離開學校,才驚覺自己的不足,甚至自此放棄。在在都說明,芬蘭教育值得借鏡,學習必須按部就班。但並不是「東施效顰」,要考慮國情與配套,才不會好意做壞事。
另一個看過芬蘭數學教育後的體會是,國小師資進行包班教學,在芬蘭與臺灣皆然。好處是幼小的學生,在同一個老師指導下,能縮短師生磨合期,加速學生穩定下來。但缺點是,國小師資培訓過程,重視通才教育,但事實上,每位老師專精領域不同,很難每個領域都很厲害,尤其數學與國語能力,常常是魚與熊掌,難以得兼。偏偏這兩科又是國小階段,最重要的兩門工具學科。
一個解決的配套是,芬蘭E1小學採用了,我所帶領的班群也實施若干年,那就是將各專長的老師合併成一個班群。班群內每位老師都各有二至三種專長領域教學能力,老師間可以專長互補,分工合作,集思廣義,共同經營班群內的各科教學。進一步說明,班群老師間的協同,可以是分工,數學交給數學專長老師來教,國語交給國文專長老師來教;也可以是合作,國文老師教數學之前先就教於數學專長老師,吸取其教學經驗,提升數學教學能力。組成班群,一樣可以很快讓師生磨合完成,學習穩定下來。班群的運作,還能發揮跨學科統整的好處,可以共同推動班群的主題統整課程,發揮老師更多專長,也讓學生與更多友伴合作。班群還可以免除包班制最為人詬病的,學生分班前得先去拜拜,求神保祐分到一個好老師的班。班群制,能讓學生,面對固定的一群老師,而不是單一的一個老師。
 
*數學學習法:MATH
這趟芬蘭行,讓我重新思考這十五年的數學教學、這數十年的數學接觸,對於數學學習方法我做了一些昇華與整理。
基礎工具能力學習中,數學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科,它有著非常清晰的學習架構。中國數學家華羅庚認為,要打好數學基礎有兩個必經過程:先學習、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練「由厚到薄」。以此精神,來搭配數學學習的四個重點,一起說明如下。
arrow
arrow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