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i 言教育系列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促成‧是更大的喜樂                   游琇雯
有一種食品,從來不曾擔任主菜,菜單用料也不會提及它,但每道菜都得有它提味;
有一種紡織品,向來不會走上伸展台,質料說明沒人會想到它,但每件時裝都得靠它拼裝;
有一種職業,歷來未嘗登上富豪之列,百大影響人物也難見此類,但每個人都得經它提攜成長。
我們就是這麼一群安於生命本質、樂在享受學習、志在成就學生,當個提味的鹽,做個接合的線,只看重怎麼讓學生也愛上學習的老師。
我們很有緣,在政府與學校共同營造的教育空間中,聚集相會;我們很幸運,在企業家具遠見的領導下,放縱教師專業實踐教育理想;我們很貪心,在教育實踐有點成果後,還想精化深化。
我們原本四散在台北、基隆、台中、宜蘭、新竹……補習班、家教班、托兒所、國小、國中、高中擔任老師。幾年之內,因緣際會,我們聚集在同一個教學場域,在學校已奠定的學生中心的教育氛圍中,在企業家的跨界領導支持下,開始與伙伴老師一起激盪與實踐腦中構思已久的教育理想││結合生物地科學能的人文社會三年課程,山海戀學程;整合中國歷史與文學的三年中文學程,中國文學史學程;養成青少年強健心智與體魄,整合團隊合作能力的三年規劃流浪課程,少年成長營學程;配合學生生理發展、將操作、邏輯、推理、歸納各有偏重的縱向規劃、配合四季節氣、學生生活經驗,橫向跨領域數學課程,九年一貫縱橫數學學程;以數學運用為主軸,結合地方史地、自然環境、語文運用的一年主體統整課程,四五班群史地巡禮學程;整合地方史地踏察與在地文學的一年綜合課程,山海耕讀學程;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課程制度,國中課程選修制;用尊重及作中學的態度認識自然及人文地景世界的高中地理課程,生活應用的地理課程……等等。是我們這群老師近幾年,在現場如火如荼推動中的學程。
決定前往芬蘭參訪教育精修我們的教育作為後,興高采烈跟親友分享,接連被潑了兩桶冷水:即然都跟你們做的很像了,那要去看什麼?我們只是一小群老師在推,芬蘭是傾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做啊!一定有值得我們看的地方、一定有我們可以取法的面向、一定有我們沒注意到的細節、一定有做得更好的做法……至少確定自己的方向正確也是一個收穫。總之,我們會努力在芬蘭現場找到值回票價的點,來刺激我們成長。
回國後,決定為芬蘭教育行出書,迎面而來又是一桶冷水:芬蘭的書那麼多,你們有什麼特色值得出書?你們不過是去了十幾天,憑什麼代表芬蘭發言?讀者為什麼要看你們的書?回到單純的動機,我們只是想將此行、所見、所聞、所閱、所思、所想、所得,以現場老師的角度記錄下來,我們無權、無力、無理、也無意代表芬蘭發言,我們要的是將芬蘭教育給我們的刺激,回饋到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不特別推崇芬蘭教育,也不著意眨低其它教育方式,著眼的是,我們,能看懂些什麼道理、能做點什麼變革、能發揮個什麼功能。
或許,我們想做個示範,身為老師,我們樂意跨出舒適圈,付出等同兩三個月薪水的學費,到冰天雪地的外境,有計畫的學習,認真地觀察、訪問與記錄,用心地整理成果。這過程,很辛苦、很費勁、很勞神,但我們自願為之,樂在其中,因為我們深闇樂習之後,緊跟而來,成長的樂趣。
這正是我們這群喜當鹽、樂當線、滿腔傻勁的老師,愛上學的初衷。


本文摘自「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進到教室,時間還有些早,今天我們是早到了,我們被分配的教室是 Jari 的教室,此時教室裡只有疏疏攘攘的幾個人,每個人都瞪大眼睛看著我們,眼神中充滿著好奇,也有三三兩兩的同學,看著我們,然後竊竊私語, Jari 老師則陪著我們,先向我們解釋待會課程進行的模式,突然,Jari 老師跟我們說聲抱歉,他說時間到了,然後回到台前,接著開始今天的課程。

同學們早!大家準備好上課了嗎?希望大家今天都有好的收穫!
攝於 Hansakallion 國小

奇妙的是,當 Jari 老師回到台前,同學們自然的站了起來,同時,回過頭去看著 Jari 老師,這時候還有二個學生,因為好奇,頭還是向著我們,有些捨不得回頭,我也只能面帶麼表情,就在這個時候,Jari 老師開口叫了這兩位學生的名字,而他微笑的看著他,不知這時候該有什也警覺的立刻回頭,趕緊面向老師。

Jari 老師環視全場,發現有個孩子忘了將毛線帽取下,於是又提醒了這位同學,等這位同學取下帽子之後,所有的同學都已經站好然後看著老師,Jari 老師接著向所有的同學說聲:「早安,同學們」,然後所有的同學也向老師問好,然後 Jari 老師引導著同學,向我們這些客人用芬蘭話問好,我們也趕緊答禮,然後老師請同學們坐下,而這堂課也就正式的開始了。

這整個過程,其實不會超過二分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很快的從上課前的混亂,進入到可以專心學習的模式,這個經驗也讓我想起小時後讀書時的情景,那時候班長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上課鐘響之後,密切的關注老師是否踏進教室,當老師的腳踏入教室的時候,班長會立刻喊出:「起立!」,然後同學們紛紛的站起來,接著一聲「立正!」,那些還沒暫定的同學也會跟著站好,最後一聲「敬禮!」,所有的同學齊聲說出:「老師好!」,這時老師通常也會跟著說:「同學好」,班長再接著說出:「坐下!」,然後所有的同學就坐下。

這兩個看似大同小異的過程,我卻有著明顯不同的感受,在芬蘭的國小裡,我們所見到的二所國小都有類似的開始上課的儀式,雖然每個老師的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這些過程都是由老師開始的,而這個過程,老師的重點其實是放在孩子是不是收心回來?是不是準備好要上課?還有順便讓孩子知道室內服儀的禮節(例如要記得脫帽),因此當孩子坐下之後,準備上課的心其實已經被啟動。而且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發現那個「發號者」的角色,整個過程的啟動,主要是由老師開始,而老師的態度,並不是以我所認知的那種要求孩子「尊師重道」的態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的問候,所以可以看到的是,老師通常比同學更早準備好,並且由老師先向同學問好,這個過程,老師的表情是專注而認真的,同學也因此會回應這樣的態度來上課。

在 Hosmarinpuiston 學校時,副校長 Tilly 告訴我們,他們在孩子小學二年級以前,「專注」也是他們的教學重點之一,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專注」也是需要教的,而且這應該是孩子的必備能力之一,因為往後的學習,很多都是必須奠基於此,所以此他們會透過一些教學過程,讓孩子學會「專注」,我認為,上課前的問候程序,其實是重新啟動孩子專注的一個方式,讓孩子從下課玩耍的心情,順利的轉場來進入上課的模式,這樣的過程,簡單又實用,而孩子也慢慢的就能習慣在這樣的轉場中,重新調整自己面對不同情境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有助於他們去面對一個新的知識或是技能的學習。

當孩子習慣於專注課程的進行,即使其他孩子以生澀的方式進行報告,
同學們仍是投以專注而在乎的神情,這樣有助於鼓勵彼此間的分享與互動,
使整體學習的效果更好。
攝於 Normaalilyseo 師範大學附設國中

過去,我以為權威與自由是對立的想法,教師教學如果太過權威,孩子就不容易發揮他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老師的態度不是權威的話,孩子可能又會太被放任,而以為自由才是常態,接著就忘記了什麼是規矩。但是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我發現其實自由不等同於「放縱」,就像我這次在芬蘭的教育現場看到的,他們的「堅持」不代表權威,但是堅持之下,老師示範了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展現出生活在人的群體社會中,人跟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老師這種對於規矩的堅持,讓孩子從身教中,自然的學會與其他人之間彼此的尊重。

記得有一次和一些家長們聊起「禮貌教育」這件事情,就像是前一陣子教育部要求全國國中小都要執行所謂的「品格」教育一樣,有些家長會抱怨老師們沒有「教」好孩子們禮貌,使得部份的孩子們看到客人也不知道問好,與人說話的方式隨便,但是這類屬於「道德」的要求,又豈是可以用「教」的,我認為這是需要透過整個環境來形塑的,就像我們看到報載的那些貪污的校長,當這些校長可以因其個別的理由,就從營養午餐中獲取利益時,我們怎麼能夠期待他們成為學校裡其他老師的示範?而那些老師又能為孩子示範什麼?

有個笑話,一個爸爸看到他的孩子講髒話,心中一陣怒氣上來,不禁脫口而出:「X!誰教你罵髒話的!」。 

於是,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我們還是看到許多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教會」的,就像我們認為教會孩子「尊師重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於是,我們要求孩子在上課前,由班長統一發號施令,並要求同學們一齊起立、立正,然後向老師敬禮問好,再等待老師的回禮,認為這個過程孩子就自然學會了「尊重」,然而這樣的過程真的教孩子學會尊師重道了嗎?還是只是學會了這種「形式化」的行禮如儀,然後那些所謂的「尊敬」,會不讓孩子反而誤解這其實就是地位的另一種象徵罷了!

我認為真正要改變孩子態度的方法,就是要整體環境的改變與配合,這個整體環境不單單只有學校的環境,而是整個社會、家庭環境的共同進化,要促進這樣的轉變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那些過去我們認為有權力的人,例如老師或是家長,要先放下威權的態度,主動的向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展現出「尊重」的態度,並且把他們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視為一個與自己完全無異的個體。彼此間唯一真正的差別,就只有我們身為大人過去成長所累積的經驗或知識,而擁有這些東西,並不代表我們高人一等或是比較優秀,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能,以為我們自然擁有比他們這小孩更高的威權,於是就習慣於用威權來帶領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自然的複製了這些過程,最後就會建立成他們以權威為背景的「歧視」習慣,若此,我們真的無法期待我們的教育可以改變什麼。

常常,我們總是期待教育可以做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但是我卻常常期望,我們的教育可不可以少做些什麼,因為當老師們以權威的方式進行教學時,他的教學就不免淪落「填鴨」的思維,他所期待的教學模式,就會轉成一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概念,於是孩子的地位一開始就無法對等,當他是以擔心,甚至是害怕的心情去面對學習時,這樣的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即使短時間好像看到成效,但是長期之後,孩子的學習樂趣降低,學習動機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讓我們放棄那些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威,主動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用過來人的經驗,輔以對命的熱情,用分享的感覺,引領孩子以尊重彼此的態度,用專注的態度,用他最原始的好奇心,去感受學習的樂趣,也藉此建立起自己的能力,慢慢的,這些孩子將會準備好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攝氏零下22度的天氣,我們很難想像還是有人可以平順的在結冰的路上騎自行車,
就像學習的過程與模式,每個人都有其適合的模式,我們給予高度的尊重,
就像我們期望別人尊重我們的活方式一樣,即使他只是個小孩。
攝於寒冷的赫爾辛基街頭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彬

國語文的範疇與內容相當廣泛,除了語體文還有文言文,然而現行的教育部審定版教材,乃依主題式分列的概念,將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文章本身的呈現是以情意面的引導為主訴求,這樣並無不妥,甚至能借由古今的文章對比,釐清學習的真正本意與價值;但是中國文化浩瀚五千年,僅由情意面來擷取文章,而失卻了文學流變與文化意涵的本質,我想這會是孩子的一大損失。
若是能由文學發展史的脈絡來看,自文學的起源一直到明清、民國的文章,能有通徹的認識,孩子們通曉的是文學與時代、社會的關聯性,除了能瞭解文學作品在每一個朝代的創作背景與意涵,以及作者的生平與貢獻,同一個時間也能深入的瞭解我們的文化,藉由內化的方式來涵養孩子的生命體悟,我想遠遠比背誦一些作者、註釋來的重要許多。
文學的起源來自於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崇拜與挑戰,經由文字的創作與紀錄,演變成一種文學作品,這一切都取決於生活經驗,這跟「漢帝學習創新中心」教育思維的本質恰好相互印證,也就是「體驗式學習」。文學史語文課程的主軸除了文學作品的賞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思考,有了思考的能力,學習將會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藉由文學史與審定版教材的相互配合,重新釐定篇章順序,補充相同時代的內容選文,以朝代為經,文學作品為緯,勾勒出的是孩子對於文化的體認與認同,而不只是學科的知識與傳遞,進一步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透過文字的運用,以及資料的閱讀及擷取重點,配合螺旋式語文能力的增強模式,正是訓練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再來看如今的十二年國教教育會考變形為入學考試的後果,可能會如何的混亂:
一、假標準參照
根據教育部對教育會考的規劃:教育會考學生成績(表現等級)的劃分是將學生的表現與事先制訂的標準作比較後進行歸類。為評估會考結果,以過去基測考生之能力值模擬各科在難易適中組題計畫下之答題狀況,再依據學科專業判斷各等級切點之合理性及適當性。依照目前初步模擬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10%-20%、基礎的人數比例為45%-60%,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20%-35%。參加教育會考的學生其會考結果被劃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的依據是考生考試結果設定各級人數比例決定的。因此筆者稱它為假標準參照。我們去考駕照,會因為我是這群考駕照者中,成績落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就拿不到駕照嗎?不會。因為考駕照這一類的執照考,通常
是對照一個絕對的標準,交通規則85分、機械常識60分、路考70分,就能通過考試,取得駕照,跟別人表現無關。但教育部目前公告的教育會考,「標準」的參照來源是考生答對人數比例,是一個隨考生考試結果移動的標準,其實就是常模參照,不叫標準參照。取一個極端狀況來說,如果某屆考生,學力特差,所有人都只有上屆學生的一半學力,依照一般的標準參照,會有許多人通過不了這個會考,但依現公告的辦法,則仍然會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考生被列為精熟。這不是很不合理嗎?
二、權責不分
在上述的假標準參照之後,會怎麼樣呢?還不是可以升高中職五專?對!這就是問題所在。這樣的教育會考考過了之後,學生拿著「精熟」、「基礎」或「待加強」的評等,在免試、推甄及在地就學的制度下,再加上學生數少於學生招生數,基本上所有國中畢業生都會有學校可以就讀。然後呢?教育部所謂的
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四項:
一、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二、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三、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四、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目的一,尚未可知。
目的二,檢視學生學力是可能的,但確保學習品質就不一定了。不管國中畢業生考得如何,都畢業了,也都有學校可以升學了。
目的三,的確可以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但也僅止於供國中端老師建議考生往哪些學校申請的生涯輔導功能。
目的四,取得學生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的對象僅限高中職五專端。就是呢?不管學生學力表現如何,他自國中畢業了,讓學生學力表現如此的國中端不再有責任了。但接收各種成就等級學生入學的高中職五專端,得看著這個學力證明,進行配合學生能力的教學。

未來,很大的可能是,高中老師得就教於國中小老師相關國中小學能該如何教因為有許多學力屬於「待加強」的學生需要補強原本國中畢業就該具備的國中小基礎能力。


畢業會考用意在確保畢業學生基礎能力水準,一方面具有總結性評量的功能,能確保畢業的學生都具有國定的基礎學力水準;一方面具有診斷性評量的功能,找出基礎學力未臻標準的學生,以進行補救教學。是一個把每階段教育紮實做好的規劃。一旦扭曲成篩選學生用的升學考試,加上美其名為了降低壓力而籠統地劃分為三等級,各程度的學生很大可能會混雜出現在各高中職五專中,有老師開玩笑說:「以後高中也需要攜手計劃,說不定大學也得向教育部申請攜手計劃來補救學生學力。」

教育部對此政策之周延性實應再思考思考。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教育部為推動十二年國教將自民國103年起配合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筆者仔細研讀教育部官網公告之會考辦法。發現會考規劃,從定位就錯誤,誤把概念為國中畢業會考的標準參照考試,執行成供升學比序用的常模參照考試。從會考定位就混亂,導致後續配套一面混亂,完全失去國家政策該有的嚴謹與周全。

何以說國中教育會考原定位應為畢業會考,卻被執行成升學會考呢?
一、會考法源為國中成績評量辦法
教育部官網公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方案」國中教育會考說明中開宗明義: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329日臺國(二)字第1010051964B號公告),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為瞭解及確保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會考是用來檢定國中畢業生的學力檢定機制,屬於國中階段的職責。與過去法源為「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作為升學考試之用的國中基測明顯不同。

二、會考作用卻變成既要降底壓力又要維持競爭力的入學考試
緊接在上述說明的第二段,教育部話鋒一轉,這會考就成了入學考試了:「入學考試的變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而入學考試的變革必須在『降低壓力以活化學習』和『確保品質以維持競爭力』兩個目標之間求得平衡。教育會考將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改革過程中,扮演適度降低壓力和維持競爭力的角色。

或許這是會考辦法提出後,經各方折衝後的結果,兼顧各方需求增刪後的辦法,如果這樣的妥協、調整,對整體運作有好處,那倒無妨。不過,仔細來分析,這樣的定位不明使得後續執行策略一片混亂。何以言之?我們先假設這會考是定位成國中畢業會考的情況來看。

一、標準參照
國中小是國家的基礎教育,在基礎教育即將結束之前,進行一個標準參照的考試,以確定受教學生是不是具備基礎教育設定的基本能力,這是合理的。
就像我們上駕訓班能夠畢業,是我們通過了駕照考試,不論是筆試或路考,都通過了國家設定的標準,不管是低飛而過或滿分過關,就是通過了標準的門檻,才能取得駕照。我們若要「確保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國中教育會考就應該定位為國中畢業考試,而且是標準參照,只有通過與不通過兩級。通過了,取得畢業證書,申請高中職、五專的就學機會。不通過,國中端繼續為學生強化他的基本學力,直到每個正常智力的學生都具備基本學力,才能自國中畢業。

二、權責相符
畢業會考鑑定學生畢業前的基礎能力是否達到標準,學生想取得國中畢業資格,在國中小階段就必須付出努力;國中老師也必須對於學生為何無法通過畢業會考,想出對策,精進教學,改善他的教學效能。這樣的考試才能真正反饋到教學單位來,讓施教的單位負起責任來把學生的基本能力教出來。而不是像現行升學考試制度,永遠有一群學生被國中端放棄,不管學到多麼少的能力,時間到就畢業,國中學校與教師便無需再負責了。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光莒

  2011年5月4日下午,我帶著歷經6天6夜黑潮壯遊的「孩子們」步入火車站前廣場,
看著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們,看著跋涉風霜歷經艱辛的孩子們,我激動的再次流下感動的淚水,握著阿力曼老師的佩刀,
我哽咽的說出我對孩子們的感謝與讚許:「親愛的孩子們,感謝你們這六天六夜的努力,整個黑潮壯遊的旅程中,我看到各位同學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勇敢的接受成長的洗禮,身為你們的老師,我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與幸福,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做為一名教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志業,謝謝大家!」

  看著佇立人群外來接我的妻,我想她終於明白為什麼我會對教育如此「癡迷」。

 事實上,我是一個「流浪教師」,從體制內的公立高中流浪到體制外的補習班,再從體制外流浪到「類體制內」的公辦民營理念學校。
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
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樣誤打誤撞的生命轉折,根本不是我人生原來的規劃。
 年輕時我與大多數傳統教育模式長大的人一樣,認為只要好好把書念好,就可以「出人頭地」、「出將入相」。一直到出社會後,才開始在職場學會「叛逆」,開始「挑戰」自己與社會體制。也才發現原來心中的那個「我」,其實懷抱著一些夢想,所以開始思索如何築夢踏實?

首先,我開始「出境」體制內與體制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補習班,我看著我的同事們,為了方便自己的教學,於是採用固定的教學方式,將每一個孩子的時間填塞滿各式各樣的講義、習作與試卷,透過固定的模式來達成學生精熟固定課業的目標。所以我們造就了一群「考試機器」,卻不思考的「工程師」。孩子缺乏開闊的視野與胸襟,也缺乏對週遭事物的感受力。他們學習的是『死的知識』。

不同的年代,對教師的期望不盡相同。隨著我們執教的年資累進,當教學成為一份「固定的工作」之後,熱情、創意與自信,在一間間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學生臉孔之間消逝、模糊。我們似乎忘卻了當初自己的「一本初衷」。

 對一位迷失自我認同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尋求一份生命的自我貞定,一種教育的本質和對教育的堅持,一直是我生命中的兩難。2008年,40歲的我重拾書本進入研究所就讀,因為進行學術研究,所以接觸了「另類教育」學校,開啟了我對教育的新視野,也重新喚醒自己內心深處對教育的孺慕與想望。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裡有一群富有理想的工作夥伴,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共鑄一種不同的教育典範,一種以感動澆灌出來的互動歷程。

這樣的歷程,是很多「圈內」朋友所沒有「看見」過的畫面(實際上再來這個學校前,我自己也沒看過)。


另類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光莒
「找了兩天,還沒找到?」俊傑與毅霖略顯失望的來「投訴」。
 因為他們兩個昨天早上剛做好的水火箭第一次試射,就因為飛得太遠而不見了(飛過台大籃球場後的圍籬)。

「老師,我的竹炭薰好了,有沒有烤肉香?」
「哇!我的曼陀珠加可樂噴到二公尺高了」
 「老師,我如果將可樂改為芬達可以嗎?」
「老師……」「老師……」賣夠叫了,老師肯定會一個頭兩個大,
嘿嘿,你錯了!
這裡是漢帝,而且是科學研究社,
我們有兩個老師同時為一群創意無限,熱情有勁的小科學家服務,
 所以,「頭」雖然還是很大,不過是「搞頭」很大。

科學研究社在漢帝已經有一點歷史了。
不過學生對於「玩科學」這件事始終有他的堅持,
 自然領域的老師們也相信David Kold(1984)的觀點:
「對我講述,我會忘記;示範呈現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
    讓我身歷其境地融入,我將會理解。」
因此,長久以來都以杜威「做中學」的哲學作為科學研究社這門課開課的中心思想,將學習這件事還給孩子,讓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胃口自己長大,

身為漢帝的老師,要做的工作只是一位學習的陪伴者和諮詢者。 

作為一個陪伴者,我們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研究計劃,發展他自己的實驗構想。
而作為一位諮詢者,我們協助孩子從「嘗試錯誤」中,去發現科學的原理或知識。
 也協助孩子加深加廣他的「科學經驗」。
「玩科學」常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與創意。
看著孩子一頭鑽進實驗的專注,你會覺得當一個漢帝老師是很幸福的事。 

從Lynn老師的手上接手科學研究社,只是因為想要嘗試那種幸福的滋味!
並且讓孩子擁有這個實踐創意的課程。
不過孩子們點燃的科學種子卻方興未艾,
我與Joey老師,忙在攝影,對話與找問題。
下星期的水火箭大賽,蓄勢待發,

 科學研究正夯,你,還猶豫甚麼?

科學營隊: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advanture.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李光莒

   親愛的姐姐,經過一夜的「激烈意見表述」之後,我們又背起了行囊,走進了各自的角落,扮演自己的另一個角色---教師與學生。所不同的是,你走入一個傳統(主流)學校,而你妹妹則走入「另類學校」。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大老遠把小孩送來「另類學校」?為什麼要跑到這樣一個鄉下學校來服務?靜夜沉思,我也往往必須自問一下,我究竟要追求的是一個甚麼樣的教育?

我一直相信辦教育,教師首先得把自己當成一個人,也把受教育的孩子當成一個人,然後大家才能相互平等、自由地「學習」,因為孩子的發展及成長,你不可能把什麼價值灌輸在他內心,教師和孩子都應該謙虛地注視激盪出來的火花(程延平,2009)。

   這是創辦全人學校的程延平在《沒有圍牆的學校》一書中的一段話,也是我願意在「有點資深的年齡」,仍然願意來到這所體制外學校,學習成為一個「人師」的動機之一。我一直以為教育的本質,本來就應該以兒童為學習中心,就像杜威在 The child and curriculum 一書中對兒童中心主義所陳述的:「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是終鵠。兒童發展與兒童生長就是理想(Dewey,1956)。」

拜讀薛曉華教授的--〈尋覓後山海芋的春天--一個家長參與田園小學中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的對話〉後,更加堅定對自己選擇教育作為終身職志的不悔抉擇。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一路跌跌撞撞,甚是顛躓,不想竟也耗去我十多年寒暑。

   我常思考,一個人若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就會像失根的蘭花般,失去了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個課程的研究者,若不能將課程落實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那這個課程將失去養分與信念。念研究所前,感覺自己只是一顆轉動不息的陀螺,不停歇的在職場與生活中煎熬著每個不知名的日子。理想是一種酵素,卻只沉澱在內心深處。

   年輕時,也與現在在教室中大部分學生一般,面對自己茫茫大海似的未來,不知將來究竟要作什麼?不過,理想的酵素,在適度的環境催化下會發生反應。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由求學、服兵役、工作到走進婚姻,似乎我與所有的「凡人」並無二幟。然而,心中的那個「我」,卻開始思索,像柏拉圖一樣,問自己:「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什麼是我要的人生?」而這使我走向一條,從沒有想過的生命岔路

   就讀研究所後,才發現原來心目中那個理想的教育模式,被稱為「另類教育」(其實我更願意用「理念學校」這樣的語詞,來代表我心目中的學校)。但是自己對於這個名詞一直有很大的意見,因為依照另類教育的理念、哲學或是教育方式,它不就恰好是符合教育本質的教育原理與教育方式。

   稼軒說:「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本來存在,卻還向外求「我」,真傻!因此,除了正式的課程,我喜歡在潛在課程中,放入情意與人文的部分,我喜歡與學生們分享我收集的文章,戲劇或音樂。我喜歡將自然課與藝術人文作結合。尤其是環境保育與地方人文的結合,常會使我把課程「玩」的很愉快。

   親愛的孩子,我確實「偏心」了,我無法用原來在傳統學校的「教學」(升學)觀點,在原來的工作岡位上,繼續製造「考試機器」!就像大多數的批判教育學者所認為的一樣:

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觀點會不自覺地掉入一種「自由派的憐憫」形式,他們會對學生抱持著同情與熱忱,朝向「彌補」這些社會受害者的不足。因為教師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是「比較強勢和優越的文化」,認為自己可以滲透,並且為那些被剝奪的學生創造意義、創造希望和創造他們的形狀(薛曉華,2008)。

   McLaren1998)甚至說,老師的教學方法,只是中產階級的流行觀加上一點「人文主義的調味料」。這對於一個自詡為「左派」的小資產階級(同時「兼職」於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我」,無異是當頭棒喝!

我相信我和大部分教師的「愛心」是充分陷入了「自由派的憐憫」,我們深信「跟上課業」對這些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我也非常清楚這些中產階級兒童學齡前階段非常熟悉的文化資本。但是,一味地彌補,真是為他們好嗎(薛曉華,2008)?

   同樣的質疑,一樣困擾著我。

   我選擇帶你妹妹到這樣一個鄉下學校,其實是企圖重新燃起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與渴望。因為我知道這裡有一群富有理想的工作夥伴,跟你「把拔」一樣,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共鑄一種不同的教育典範,一種以感動澆灌出來的互動歷程。這樣的歷程,是很多你「把拔」的「圈內」朋友所沒有「看見」過的畫面(實際上在來這個學校前,我自己也沒看過)。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天賦」,就是可以幫助別人「看見」自己的天賦。所以我選擇從「山徑」來實踐自己的理想,在你段考前帶一群孩子在黑潮流浪,在大山大海與這片土地的人情味中踩踏,然後分享彼此的感動。

因為我相信,LockeRousseauDewey以孩子(孩子的生活經驗)為中心的教育哲學,能夠為我們重新開拓了新的教育視野。透過「作中學」,將學習經驗不斷地重組與深化。而「體驗學習」即是建基此一理念的教育實踐。正如David Kold1984年所提出的觀點:「對我講述,我會忘記;示範呈現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讓我身歷其境地融入,我將會理解

   我不相信可以把什麼價值或知識灌輸在一個不願學習的孩子內心。因為這個孩子的「靈魂」必須透過自己身歷其境的與其他「靈魂」交流,才有機會為自己耙梳出自己的「意義」,所以昨夜的「激烈意見表述」,我看見了一個願意「找尋自己生命意義」的靈魂,作為一個「把拔」是很受感動的!也感謝你願意繼續讓「把拔」化為石橋,繼續守候這些與我相遇的年輕生命,陪他們一起找到生命的意義,「把拔」謝謝你!

後記:就讀北市一般國中的長女今年升上九年級,面臨基測壓力而與我們夫妻「激烈表述自己不同的意見」,觸發這一篇文章的產出,也與各位教育大家庭的家人們分享一點自己對教育的淺薄看法,望勿見笑。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二十多年來受代工產業效率至上的影響甚鉅,
就連教育體系也不例外,
而填鴨式教育與齊頭式平等,無視學生的程度差異,
在短時間內填塞最大量的制式化的教學內容,
不管學生是否能夠吸收。
「學會你幸,學不會你命」,
假平等之名,行物競天擇之實的教育方式。
現在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創造。
標準化、規格化、統一化成為教學主流,
徹底抹煞了孩子的學習樂趣,
更可悲的是,
代工思維只能教出缺乏「學習力」、「主動力」與「創造力」的「人柴」。

精彩的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中,六年二班。學生彷彿聚精會神的上課。是的,彷彿。仔細觀察,有些孩子低頭在課本上塗鴉,有些孩子偷偷看著窗外的操場,有些孩子散著瞳孔望著黑板。二十幾個孩子,不約而同露出無聊的表情

巷子裡,公寓二樓。外文系高材生正向國二女孩解釋過去式與過去完成式的差異。從小喜歡英文的他,無法理解眼前的女孩為什麼彷彿看到邪惡的外星語,臉上充滿不安與恐懼

市中心,補習班裡。牆上貼滿前三志願的榜單,教室裡擠滿了學生。講師賣力的對好學生傳授數學解題技巧,好學生半年後有機會出現在牆上榜單,成就他的名師光環,他似乎遺忘了角落裡某些孩子的迷惘神情

不同場景、不同個性、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卻有著相似的表情。他們彷彿被判有罪,囚禁在校排名的牢籠裡。他們被剝奪了學習樂趣,他們的天賦能力被壓抑,他們甚至無法擁有學習的自由意志。對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一種懲罰,一種暗示他們不配思考的烙印...


讓孩子快樂學習的課後學習天堂: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是一種從無到有、
從陌生到熟悉的成長過程,
一個理想的學習過程
是讓孩子在跨境的學習空間中
藉由豐富的生活與人文與素材
透過密切的人際互動與感官體驗
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習
因為,身體記住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琇雯

「恐懼就像毒品的入門款,一開始允許它,隨之而來必是更大的恐懼。」~網球名將阿格西~

初學步的孩子,第一次跌倒了,他的第一反應是轉頭看看媽媽──他想知道他該如何反應。
象媽的反應,會是驚慌失措,孩子學會了這個時候要恐懼,他會立刻大哭,象媽會立刻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惜惜,別哭,都是地板不好,打打。從此以後,每一次跌倒連結的就是恐懼情緒,連結的就是大哭反應,歸結的責任是別人的錯,需要媽媽的保護。
虎媽的反應,可能是一旁看著孩子,要他自己站起來。然後是一篇大道理,管他現在還聽不懂什麼話語,孩子漸漸習慣了,被要求的口氣,被安排的生活。
良媽的反應,會是氣定神閒,因為她知道孩子重心低,身子骨軟,孩子只會軟著陸,不會傷著的。輕輕地鼓勵孩子沒有關係,再站起來就好了,如果孩子身邊沒有東西可以讓他扶著站起來,那媽媽就伸手讓孩子扶著,用自己的力量再站起來。孩子學會的是,這是一件小事,再站起來就好了。孩子克服了心中恐懼的小苗。

每一個恐懼的克服都是成長的一層階梯。

而每一個成長都強化了下一次面對恐懼的信心。

教育是什麼?教會人怎麼面對困難,找到行動方案,克服它。

一如樹木在四時日月交替,一寒一熱、一陰一陽中茁壯;人生的淬鍊也是在這一一敗一過、一難一克的過程中淬鍊出生命的燦爛。

好的媽媽知道如何鼓勵孩子站起來,培養出自己的力量前進。 
好的老師知道孩子將面對的學習難關,指導他方法,解決困難,繼續向前。
然後,孩子就會發現解決困難的快樂,看到自己又進前一步的快樂,這才是快樂學習的真諦。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Joey Liaw
姊夫傳來一篇文章,主旨是:我不要這樣的孩子,原文的標題是:牽掛草莓族--你不會永遠十七歲,上網找了他的原文,連結如下,請參考!
你不會永遠十七歲 (http://www.mdnkids.com/carol/index8.shtml)

其實報章媒體常戲稱這一代七年級生為草莓族,但是我們卻很少問問:「究竟這群草莓族,是如何產生的」。

成吉思汗二十幾歲時,就已經成為草原上的主宰;康熙皇帝在二十幾歲不也將鰲拜、吳三桂等人殺掉,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君王。再看看我們父母親那一輩三、四年級的人,甚至到我們這一代五年級的世代,雖然大部分的人也不能和成吉思汗或是康熙相比,但大部分的人都必需經歷白手起家,或是早早就踏出家庭,以追求自己的成長,也正是如此,這二個世代的年青人,都比較有抗壓的能力。

這主要是因為環境的必然性,由於這兩代的人,都面臨一個物資條件不夠好的環境,因此大多必須早早就離開家庭,去為自己或是下一代謀求生計,也因此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面臨了生活的壓力,逼的他們不得不學習,不得不成長。

然而當六年級或是七年級生降臨的時候,大體上生活條件都比過去好,再加上孩子的數量比較少,因此父母親對孩子的『照顧』就開始多了起來,然而這樣的『照顧』卻也是這群草莓族的養分,由於大多數的父母親都忙於工作,也因此認定給予孩子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可視為一種彌補的作法,再加上教育制度的調整,使得大部分人都有一種錯覺,以為唯有學校的『成績』突出,未來才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就,於是乎這些孩子就只要好好讀書,然後就可以像父母要求一些額外的物資,然後這些草莓就種出來了。

前些日子也曾和一個朋友聊到他的小孩,他兩個小孩都在讀私立大學,也都在外租房子,每個月的生活開銷頗大,每學期的學費也驚人,朋友說他曾希望孩子去打工,但是孩子反駁打工沒法好好讀書,於是日子就這樣的過,朋友說他心想的就是何時他們可以自大學畢業,然後他就可以了去這樣的生活壓力,然而就我對那兩所大學的看法,卻是即使由那裡『高分』的學成畢業,大概也找不到什麼好的工作吧!

這到底是哪裡錯了?

難道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不想要自己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嗎?

前些時候,我向另一些朋友笑稱現在的教育是『減法教育』,因為他把孩子教笨了,讓孩子失去獨自生活的能力了,而我們這些家長就是幫兇,所以不要再說這些新世代的孩子是『草莓族』了,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種出來的!

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Joey Liaw
和一位新老師談到即將來學校的想法,
這位老師說,他將以「修行」的概念進來。

感覺上「修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但是我覺得從事教育這件事情似乎不能用「修行」來說明,
不是有句話說:「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
提醒這位新老師,應該用「for fun」的概念來學校,
找樂子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做自己」,
當一個老師能夠快樂的做自己時,
那麼跟著他在一起學習的孩子,
不也就可以感受到、學習到那種「快樂做自己」的樂趣,
這,也就是榜樣!

當然,
擔任一位老師,
接納孩子的行為、同理孩子的想法,
那是基本的素養,
也就是「愛」的表現!

如果一個學校可以擁有許多充滿愛、隨時都可以自在的展現自己的老師,
那麼這就應該是一所「理想中的學校」了!

而衡量這個學校的指標應該只有一種,
那就是「快樂」!


孩子在這個學校快樂嗎?
老師在這個學校快樂嗎?

不一樣的課後學習:
http://hanzi.biz/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羅賓森爵士:「推動學習革命!」



                                                                                      漢帝學新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羅賓森爵士:「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



     
另類的創意課後學習: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Joey Liaw

記得國中時候,聽老師說歷史故事,講到一次秦始皇出巡的過程,整個出巡隊伍代表著始皇帝的氣勢,因此人數眾多而壯盛,也顯出皇帝統一全中國的偉大。
劉邦看到之後說:男子漢當如是也!
項羽則說:吾將取而代之。

聽過這個故事之後,我那時候的心,恨不得飛到那個時代,大喊一聲:還有我哩!

大學畢業時,在畢業紀念冊上我留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五百年!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將會在軍中,貢獻出不一樣的世代!

在我退伍之前,我相信我們的確做到了,在我們這一期同學的努力之下,所到之處大部分的同僚與長官,多會對我們豎起拇指,說一聲「讚!」

今天,我看到新一期商業周刊的社論:「台灣人沒豪氣!?」而幾個月以前,商業周刊也曾經介耶穌會的領導學,他們培養領導人的四個要項:自覺、才智、愛心、豪氣,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真的失去了豪氣,那我們是不是就不再具有領導者的能力了?

於是我們要問,什麼是豪氣?如何才能具有豪氣?

我認為豪氣就是「膽量」、就是「魄力」、就是「英雄氣慨」,難道說我們越來越沒有膽量了?我們越來越不想或是不敢去挑戰我們過去以為很難的事情了?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聊到台灣的戶外生活,朋友很感慨的說,我們有那麼豐富的山川景色,我們又是個四面環海的國家,結果我們的登山人口或是衝浪人口,卻是不成比例的少,談到一些戶外的活動,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活動是很危險的,也儘可能的不讓孩子去嘗試,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我們如何能冀望這些孩子會願意去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

另一個影響豪氣的因素,我認為是視野,或者說是經驗,當一個人看過或是經歷過的事情有限,就會容易陷入自得意滿的情境,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得事情,也就不會想到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挑戰的,就如同井底之蛙或是吹牛的青蛙一樣,自認自己沒有什麼不能的,也進而限制自己的想像空間,慢慢的就以為,自己是這個小世界的霸王,也就沒有什麼更偉大的事情可以做了,接著可能連關起門來打蚊子,都可以算是大事情了!

冒險教育,一直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像貝登堡將軍創辦童軍活動、許多歐洲年輕人經常進行的壯遊活動、甚至是現在流行的外展教育(Outward Bound)、或者是在台灣騎著腳踏車穿梭鄉間小道進行傳教的摩門教年輕長老,這些都是青少年開始就去進行屬於他們人生的冒險,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成熟、長大、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累積更多能量,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

在中國,其實從古代的書籍中,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先聖先賢們,也是自小就在從事類似的冒險活動,孔子帶著眾弟子遊遍各國,這些弟子中不乏十幾歲的青少年,最後也成就七十二賢人;詩仙李白也是在二十左右就離鄉背井,先後在峨眉山、蜀中等地遊歷,而這些旅遊的經驗,對詩仙李白來說,不也是豐富其詩作的養分,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都在年輕的時候,就懷抱著雄心壯志,也因此成就其人生。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過冒險、挑戰自我、跨越恐懼等等的經驗,相信再左以適性的多元智能發展,孩子將能夠勇敢的面對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在乎將他們的夢想做到最大,到那時候,相信他們真的會不一樣,他們會有屬於他們的驕傲,他們將可以睥睨一切!




體驗學習的暑期營隊: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advanture.php&menu=sv&ct_id=5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