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i 言教育系列 (37)
- Jun 20 Wed 2012 18:12
促成‧是更大的喜樂
- Jun 19 Tue 2012 23:00
起立,立正,敬禮,老師好!
當我們進到教室,時間還有些早,今天我們是早到了,我們被分配的教室是 Jari 的教室,此時教室裡只有疏疏攘攘的幾個人,每個人都瞪大眼睛看著我們,眼神中充滿著好奇,也有三三兩兩的同學,看著我們,然後竊竊私語, Jari 老師則陪著我們,先向我們解釋待會課程進行的模式,突然,Jari 老師跟我們說聲抱歉,他說時間到了,然後回到台前,接著開始今天的課程。
- May 30 Wed 2012 19:17
語文教育新思維
- May 28 Mon 2012 11:20
十二年國教_可能出現的混亂
文/琇雯
- May 28 Mon 2012 11:00
十二年國教_國教會考規劃 定位錯誤步步錯
文/琇雯
- May 21 Mon 2012 10:14
成為孩子希望工程的靈魂工程師
文/光莒
2011年5月4日下午,我帶著歷經6天6夜黑潮壯遊的「孩子們」步入火車站前廣場,
看著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們,看著跋涉風霜歷經艱辛的孩子們,我激動的再次流下感動的淚水,握著阿力曼老師的佩刀,
我哽咽的說出我對孩子們的感謝與讚許:「親愛的孩子們,感謝你們這六天六夜的努力,整個黑潮壯遊的旅程中,我看到各位同學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勇敢的接受成長的洗禮,身為你們的老師,我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與幸福,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做為一名教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志業,謝謝大家!」
看著佇立人群外來接我的妻,我想她終於明白為什麼我會對教育如此「癡迷」。
事實上,我是一個「流浪教師」,從體制內的公立高中流浪到體制外的補習班,再從體制外流浪到「類體制內」的公辦民營理念學校。
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
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樣誤打誤撞的生命轉折,根本不是我人生原來的規劃。
年輕時我與大多數傳統教育模式長大的人一樣,認為只要好好把書念好,就可以「出人頭地」、「出將入相」。一直到出社會後,才開始在職場學會「叛逆」,開始「挑戰」自己與社會體制。也才發現原來心中的那個「我」,其實懷抱著一些夢想,所以開始思索如何築夢踏實?
首先,我開始「出境」體制內與體制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補習班,我看著我的同事們,為了方便自己的教學,於是採用固定的教學方式,將每一個孩子的時間填塞滿各式各樣的講義、習作與試卷,透過固定的模式來達成學生精熟固定課業的目標。所以我們造就了一群「考試機器」,卻不思考的「工程師」。孩子缺乏開闊的視野與胸襟,也缺乏對週遭事物的感受力。他們學習的是『死的知識』。
不同的年代,對教師的期望不盡相同。隨著我們執教的年資累進,當教學成為一份「固定的工作」之後,熱情、創意與自信,在一間間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學生臉孔之間消逝、模糊。我們似乎忘卻了當初自己的「一本初衷」。
對一位迷失自我認同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尋求一份生命的自我貞定,一種教育的本質和對教育的堅持,一直是我生命中的兩難。2008年,40歲的我重拾書本進入研究所就讀,因為進行學術研究,所以接觸了「另類教育」學校,開啟了我對教育的新視野,也重新喚醒自己內心深處對教育的孺慕與想望。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裡有一群富有理想的工作夥伴,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共鑄一種不同的教育典範,一種以感動澆灌出來的互動歷程。
這樣的歷程,是很多「圈內」朋友所沒有「看見」過的畫面(實際上再來這個學校前,我自己也沒看過)。
另類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y 21 Mon 2012 10:10
科學研究社,正夯
文/光莒
「找了兩天,還沒找到?」俊傑與毅霖略顯失望的來「投訴」。
因為他們兩個昨天早上剛做好的水火箭第一次試射,就因為飛得太遠而不見了(飛過台大籃球場後的圍籬)。
「老師,我的竹炭薰好了,有沒有烤肉香?」
「哇!我的曼陀珠加可樂噴到二公尺高了」
「老師,我如果將可樂改為芬達可以嗎?」
「老師……」「老師……」賣夠叫了,老師肯定會一個頭兩個大,
嘿嘿,你錯了!
這裡是漢帝,而且是科學研究社,
我們有兩個老師同時為一群創意無限,熱情有勁的小科學家服務,
所以,「頭」雖然還是很大,不過是「搞頭」很大。
科學研究社在漢帝已經有一點歷史了。
不過學生對於「玩科學」這件事始終有他的堅持,
自然領域的老師們也相信David Kold(1984)的觀點:
「對我講述,我會忘記;示範呈現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
讓我身歷其境地融入,我將會理解。」
因此,長久以來都以杜威「做中學」的哲學作為科學研究社這門課開課的中心思想,將學習這件事還給孩子,讓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胃口自己長大,
身為漢帝的老師,要做的工作只是一位學習的陪伴者和諮詢者。
作為一個陪伴者,我們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研究計劃,發展他自己的實驗構想。
而作為一位諮詢者,我們協助孩子從「嘗試錯誤」中,去發現科學的原理或知識。
也協助孩子加深加廣他的「科學經驗」。
「玩科學」常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與創意。
看著孩子一頭鑽進實驗的專注,你會覺得當一個漢帝老師是很幸福的事。
從Lynn老師的手上接手科學研究社,只是因為想要嘗試那種幸福的滋味!
並且讓孩子擁有這個實踐創意的課程。
不過孩子們點燃的科學種子卻方興未艾,
我與Joey老師,忙在攝影,對話與找問題。
下星期的水火箭大賽,蓄勢待發,
科學研究正夯,你,還猶豫甚麼?
科學營隊: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advanture.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y 15 Tue 2012 12:43
在山逕間實踐的教育
文/李光莒
親愛的姐姐,經過一夜的「激烈意見表述」之後,我們又背起了行囊,走進了各自的角落,扮演自己的另一個角色---教師與學生。所不同的是,你走入一個傳統(主流)學校,而你妹妹則走入「另類學校」。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大老遠把小孩送來「另類學校」?為什麼要跑到這樣一個鄉下學校來服務?靜夜沉思,我也往往必須自問一下,我究竟要追求的是一個甚麼樣的教育?
這是創辦全人學校的程延平在《沒有圍牆的學校》一書中的一段話,也是我願意在「有點資深的年齡」,仍然願意來到這所體制外學校,學習成為一個「人師」的動機之一。我一直以為教育的本質,本來就應該以兒童為學習中心,就像杜威在 The child and curriculum 一書中對兒童中心主義所陳述的:「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是終鵠。兒童發展與兒童生長就是理想(Dewey,1956)。」
拜讀薛曉華教授的--〈尋覓後山海芋的春天--一個家長參與田園小學中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的對話〉後,更加堅定對自己選擇教育作為終身職志的不悔抉擇。想起自己從初任教師的青澀、緊張,到成為一個知識的承載體、傳遞人,更進一步透過對話與反思,與學習者、社會脈絡互為主體,一起「產出」、「建構」知識。這一路跌跌撞撞,甚是顛躓,不想竟也耗去我十多年寒暑。
我常思考,一個人若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就會像失根的蘭花般,失去了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個課程的研究者,若不能將課程落實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那這個課程將失去養分與信念。念研究所前,感覺自己只是一顆轉動不息的陀螺,不停歇的在職場與生活中煎熬著每個不知名的日子。理想是一種酵素,卻只沉澱在內心深處。
稼軒說:「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本來存在,卻還向外求「我」,真傻!因此,除了正式的課程,我喜歡在潛在課程中,放入情意與人文的部分,我喜歡與學生們分享我收集的文章,戲劇或音樂。我喜歡將自然課與藝術人文作結合。尤其是環境保育與地方人文的結合,常會使我把課程「玩」的很愉快。
親愛的孩子,我確實「偏心」了,我無法用原來在傳統學校的「教學」(升學)觀點,在原來的工作岡位上,繼續製造「考試機器」!就像大多數的批判教育學者所認為的一樣:
McLaren(1998)甚至說,老師的教學方法,只是中產階級的流行觀加上一點「人文主義的調味料」。這對於一個自詡為「左派」的小資產階級(同時「兼職」於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我」,無異是當頭棒喝!
同樣的質疑,一樣困擾著我。
我選擇帶你妹妹到這樣一個鄉下學校,其實是企圖重新燃起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與渴望。因為我知道這裡有一群富有理想的工作夥伴,跟你「把拔」一樣,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共鑄一種不同的教育典範,一種以感動澆灌出來的互動歷程。這樣的歷程,是很多你「把拔」的「圈內」朋友所沒有「看見」過的畫面(實際上在來這個學校前,我自己也沒看過)。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天賦」,就是可以幫助別人「看見」自己的天賦。所以我選擇從「山徑」來實踐自己的理想,在你段考前帶一群孩子在黑潮流浪,在大山大海與這片土地的人情味中踩踏,然後分享彼此的感動。
我不相信可以把什麼價值或知識灌輸在一個不願學習的孩子內心。因為這個孩子的「靈魂」必須透過自己身歷其境的與其他「靈魂」交流,才有機會為自己耙梳出自己的「意義」,所以昨夜的「激烈意見表述」,我看見了一個願意「找尋自己生命意義」的靈魂,作為一個「把拔」是很受感動的!也感謝你願意繼續讓「把拔」化為石橋,繼續守候這些與我相遇的年輕生命,陪他們一起找到生命的意義,「把拔」謝謝你!
後記:就讀北市一般國中的長女今年升上九年級,面臨基測壓力而與我們夫妻「激烈表述自己不同的意見」,觸發這一篇文章的產出,也與各位教育大家庭的家人們分享一點自己對教育的淺薄看法,望勿見笑。
- May 10 Thu 2012 21:06
代工產業下的教育
台灣二十多年來受代工產業效率至上的影響甚鉅,
就連教育體系也不例外,
而填鴨式教育與齊頭式平等,無視學生的程度差異,
在短時間內填塞最大量的制式化的教學內容,
不管學生是否能夠吸收。
「學會你幸,學不會你命」,
假平等之名,行物競天擇之實的教育方式。
現在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創造。
標準化、規格化、統一化成為教學主流,
徹底抹煞了孩子的學習樂趣,
更可悲的是,
代工思維只能教出缺乏「學習力」、「主動力」與「創造力」的「人柴」。
精彩的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y 02 Wed 2012 22:27
學習是一種懲罰?
- May 02 Wed 2012 22:10
身體記住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 Mar 26 Mon 2012 14:37
教育是什麼?
初學步的孩子,第一次跌倒了,他的第一反應是轉頭看看媽媽──他想知道他該如何反應。
象媽的反應,會是驚慌失措,孩子學會了這個時候要恐懼,他會立刻大哭,象媽會立刻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惜惜,別哭,都是地板不好,打打。從此以後,每一次跌倒連結的就是恐懼情緒,連結的就是大哭反應,歸結的責任是別人的錯,需要媽媽的保護。
虎媽的反應,可能是一旁看著孩子,要他自己站起來。然後是一篇大道理,管他現在還聽不懂什麼話語,孩子漸漸習慣了,被要求的口氣,被安排的生活。
良媽的反應,會是氣定神閒,因為她知道孩子重心低,身子骨軟,孩子只會軟著陸,不會傷著的。輕輕地鼓勵孩子沒有關係,再站起來就好了,如果孩子身邊沒有東西可以讓他扶著站起來,那媽媽就伸手讓孩子扶著,用自己的力量再站起來。孩子學會的是,這是一件小事,再站起來就好了。孩子克服了心中恐懼的小苗。
每一個恐懼的克服都是成長的一層階梯。
而每一個成長都強化了下一次面對恐懼的信心。
教育是什麼?教會人怎麼面對困難,找到行動方案,克服它。
一如樹木在四時日月交替,一寒一熱、一陰一陽中茁壯;人生的淬鍊也是在這一一敗一過、一難一克的過程中淬鍊出生命的燦爛。
好的媽媽知道如何鼓勵孩子站起來,培養出自己的力量前進。
好的老師知道孩子將面對的學習難關,指導他方法,解決困難,繼續向前。
然後,孩子就會發現解決困難的快樂,看到自己又進前一步的快樂,這才是快樂學習的真諦。
- Mar 18 Sun 2012 21:47
誰在種草莓?
文/Joey Liaw
姊夫傳來一篇文章,主旨是:我不要這樣的孩子,原文的標題是:牽掛草莓族--你不會永遠十七歲,上網找了他的原文,連結如下,請參考!
你不會永遠十七歲 (http://www.mdnkids.com/carol/index8.shtml)
其實報章媒體常戲稱這一代七年級生為草莓族,但是我們卻很少問問:「究竟這群草莓族,是如何產生的」。
成吉思汗二十幾歲時,就已經成為草原上的主宰;康熙皇帝在二十幾歲不也將鰲拜、吳三桂等人殺掉,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君王。再看看我們父母親那一輩三、四年級的人,甚至到我們這一代五年級的世代,雖然大部分的人也不能和成吉思汗或是康熙相比,但大部分的人都必需經歷白手起家,或是早早就踏出家庭,以追求自己的成長,也正是如此,這二個世代的年青人,都比較有抗壓的能力。
這主要是因為環境的必然性,由於這兩代的人,都面臨一個物資條件不夠好的環境,因此大多必須早早就離開家庭,去為自己或是下一代謀求生計,也因此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面臨了生活的壓力,逼的他們不得不學習,不得不成長。
然而當六年級或是七年級生降臨的時候,大體上生活條件都比過去好,再加上孩子的數量比較少,因此父母親對孩子的『照顧』就開始多了起來,然而這樣的『照顧』卻也是這群草莓族的養分,由於大多數的父母親都忙於工作,也因此認定給予孩子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可視為一種彌補的作法,再加上教育制度的調整,使得大部分人都有一種錯覺,以為唯有學校的『成績』突出,未來才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就,於是乎這些孩子就只要好好讀書,然後就可以像父母要求一些額外的物資,然後這些草莓就種出來了。
前些日子也曾和一個朋友聊到他的小孩,他兩個小孩都在讀私立大學,也都在外租房子,每個月的生活開銷頗大,每學期的學費也驚人,朋友說他曾希望孩子去打工,但是孩子反駁打工沒法好好讀書,於是日子就這樣的過,朋友說他心想的就是何時他們可以自大學畢業,然後他就可以了去這樣的生活壓力,然而就我對那兩所大學的看法,卻是即使由那裡『高分』的學成畢業,大概也找不到什麼好的工作吧!
這到底是哪裡錯了?
難道是這些孩子一開始就不想要自己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嗎?
前些時候,我向另一些朋友笑稱現在的教育是『減法教育』,因為他把孩子教笨了,讓孩子失去獨自生活的能力了,而我們這些家長就是幫兇,所以不要再說這些新世代的孩子是『草莓族』了,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種出來的!
課後學習:
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r 14 Wed 2012 23:05
做自己
不一樣的課後學習:
http://hanzi.biz/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r 11 Sun 2012 23:32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
另類的創意課後學習: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class.php&menu=sv&ct_id=5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 Mar 11 Sun 2012 23:22
豪氣與冒險
劉邦看到之後說:男子漢當如是也!
項羽則說:吾將取而代之。
聽過這個故事之後,我那時候的心,恨不得飛到那個時代,大喊一聲:還有我哩!
大學畢業時,在畢業紀念冊上我留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五百年!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將會在軍中,貢獻出不一樣的世代!
在我退伍之前,我相信我們的確做到了,在我們這一期同學的努力之下,所到之處大部分的同僚與長官,多會對我們豎起拇指,說一聲「讚!」
今天,我看到新一期商業周刊的社論:「台灣人沒豪氣!?」而幾個月以前,商業周刊也曾經介耶穌會的領導學,他們培養領導人的四個要項:自覺、才智、愛心、豪氣,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真的失去了豪氣,那我們是不是就不再具有領導者的能力了?
於是我們要問,什麼是豪氣?如何才能具有豪氣?
我認為豪氣就是「膽量」、就是「魄力」、就是「英雄氣慨」,難道說我們越來越沒有膽量了?我們越來越不想或是不敢去挑戰我們過去以為很難的事情了?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聊到台灣的戶外生活,朋友很感慨的說,我們有那麼豐富的山川景色,我們又是個四面環海的國家,結果我們的登山人口或是衝浪人口,卻是不成比例的少,談到一些戶外的活動,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活動是很危險的,也儘可能的不讓孩子去嘗試,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我們如何能冀望這些孩子會願意去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
另一個影響豪氣的因素,我認為是視野,或者說是經驗,當一個人看過或是經歷過的事情有限,就會容易陷入自得意滿的情境,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得事情,也就不會想到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挑戰的,就如同井底之蛙或是吹牛的青蛙一樣,自認自己沒有什麼不能的,也進而限制自己的想像空間,慢慢的就以為,自己是這個小世界的霸王,也就沒有什麼更偉大的事情可以做了,接著可能連關起門來打蚊子,都可以算是大事情了!
冒險教育,一直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像貝登堡將軍創辦童軍活動、許多歐洲年輕人經常進行的壯遊活動、甚至是現在流行的外展教育(Outward Bound)、或者是在台灣騎著腳踏車穿梭鄉間小道進行傳教的摩門教年輕長老,這些都是青少年開始就去進行屬於他們人生的冒險,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成熟、長大、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累積更多能量,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
在中國,其實從古代的書籍中,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先聖先賢們,也是自小就在從事類似的冒險活動,孔子帶著眾弟子遊遍各國,這些弟子中不乏十幾歲的青少年,最後也成就七十二賢人;詩仙李白也是在二十左右就離鄉背井,先後在峨眉山、蜀中等地遊歷,而這些旅遊的經驗,對詩仙李白來說,不也是豐富其詩作的養分,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都在年輕的時候,就懷抱著雄心壯志,也因此成就其人生。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過冒險、挑戰自我、跨越恐懼等等的經驗,相信再左以適性的多元智能發展,孩子將能夠勇敢的面對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在乎將他們的夢想做到最大,到那時候,相信他們真的會不一樣,他們會有屬於他們的驕傲,他們將可以睥睨一切!
體驗學習的暑期營隊:http://hanzi.com.tw/index.php?bbody=advanture.php&menu=sv&ct_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