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二的孩子,數學已進展到兩步驟運算。

這是一張孩子從學校帶來的作業:

兩步驟運算,題型很單純。

孩子很認真地完成作業,

答題過程中,也運用兩種解題策略~

孩子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我覺得很好,因此,沒有要求孩子把作法改掉。

隔天,果不其然,被糾正了~

 

每年都得重複遇到這樣的問題:

『老師,為什麼這樣寫不可以?』

其實,我倒希望孩子會這麼問。

很遺憾的,孩子其實是會這麼說的:

『老師,這三題被打叉了,學校老師說不能這樣寫。』

如果我問孩子:『為什麼?』

孩子幾乎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老師就說不能這樣寫就是了。』

 

我常想:

在讓孩子看到『被圈起來』的同時,

同時應該讓孩子學習到甚麼?

我的觀察是,孩子是感受到被扣分了、又要訂正了,

就僅是如此。

孩子沒有學習到『思考』,

更甭提『思辨能力』了。

這是教學現場的執行者應該有的使命感,

也是一種責任。

但是,

我們卻引導家長、孩子把焦點放在分數與『統一寫法』上。

我很擔憂,

每個年段、每一年,

總會不斷遇到這種現象。

 

有幾次在課輔班聽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孩子們閒聊,

『還好,我們老師不會這樣,我老師說寫得有道理就不會扣分。』

能聽到這樣的分享,我很替那位孩子高興。

因為,老師能夠真正讓孩子站在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

而不是預設一些框架把孩子的思考框架住。

 

昨天,

在小二的數學班,

一位孩子看到同學的考卷被畫上三個紅圈圈(如上),

很慶幸地說:

『我爸都會要我只寫老師說的那種寫法,不要亂寫。』

聽到這兒,有點難過與擔憂。

接著,我們回頭討論卷上的一個問題,

我問孩子:你會怎麼算?       請至少寫出三種算法  (這是在班上我們常玩的遊戲)

孩子已忘了剛剛對話,

卯起勁來思考,

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寫出兩種寫法。

至於第三種算法.....

小二的孩子   想不出來。

(註:最後,是由下一堂課的小一學生想出來的呦!)

 

我想說的是,

每個孩子對問題的切入點不盡相同,我們都應以與欣賞與尊重。

我們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學現場的執行者,

在不小心的引導下就會造成『減法教育』,

讓孩子的思考力,以及探究能力越來越薄弱,

這是讓人很擔心的。

 

在家長的部分,

當看到孩子的習作本被扣分、考卷上的失分,

往往直覺反應是:

『孩子這類的問題沒搞清楚!是不是需要多一點的練習?』

然後是:擔心、焦慮。

 

我們忘記要去探究:孩子究竟是在那裡失分了?

是作法不符老師期望?

是自己不清楚明確?

是在答案沒有用尺畫直線?

是直式運算沒用尺畫直直的線?

....

 

每次遇到這樣的狀況,

有的孩子不會因為扣分而有所影響,

有的孩子會因為要訂正顯得不耐。

我總會再把問題提出來,

與孩子們一起討論:

『咱們來想想,這問題可以怎麼解決?』

 

平時考、期末考、畢業考即將來臨,

我們需要帶領孩子在學習的歷程中,

回到面對『解決問題』、『學習』的本質上,

來看待自己的學習成果,

而不是盲目的把焦點放在『分數』。

 

在數學班裡,

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引導,

享受思考、思辨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

思考,是考驗著自己的能耐,挑戰自己的腦力;

思辨,是學習聆聽同學的講述,找出其中弔詭的說法,然後,自己得要有條理的論述出來。

 

猶記漢帝數學班開班之初,

當時小四的Angel, 面對每次老師的打叉也很挫折與困惑,

一次一次帶著她回到問題的本身重新審視,

原先不理解的,就徹底釐清觀念,

若作法因不符老師預期而被扣分的,他也可以坦然面對,並且理出『生存之道』。

不過,

我還是會鼓勵孩子,如果他願意,應該跟老師討論一下,問:

『老師,為什麼這樣寫不可以?』

 

教育,應該保留孩子的差異性與多元化,而非讓學習結果『單一化』。

 

後記:

其實,偶有孩子會回學校請教老師,『為什麼不能這樣寫』

回應是:

『你這種算法是上學期的,現在應該用....算法。』

『這裡是教兩步驟,要同學先減再乘,就要用這種算法。』

『這種算法還沒有教到,不可以寫。』

..

...

....

更多的教育想法與您分享...

台灣ㄟ好老師

arrow
arrow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