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的孩子,數學已進展到兩步驟運算。
這是一張孩子從學校帶來的作業:
兩步驟運算,題型很單純。 |
孩子很認真地完成作業,
答題過程中,也運用兩種解題策略~
孩子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我覺得很好,因此,沒有要求孩子把作法改掉。 |
隔天,果不其然,被糾正了~ |
每年都得重複遇到這樣的問題:
『老師,為什麼這樣寫不可以?』
其實,我倒希望孩子會這麼問。
很遺憾的,孩子其實是會這麼說的:
『老師,這三題被打叉了,學校老師說不能這樣寫。』
如果我問孩子:『為什麼?』
孩子幾乎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老師就說不能這樣寫就是了。』
我常想:
在讓孩子看到『被圈起來』的同時,
同時應該讓孩子學習到甚麼?
我的觀察是,孩子是感受到被扣分了、又要訂正了,
就僅是如此。
孩子沒有學習到『思考』,
更甭提『思辨能力』了。
這是教學現場的執行者應該有的使命感,
也是一種責任。
但是,
我們卻引導家長、孩子把焦點放在分數與『統一寫法』上。
我很擔憂,
每個年段、每一年,
總會不斷遇到這種現象。
有幾次在課輔班聽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孩子們閒聊,
『還好,我們老師不會這樣,我老師說寫得有道理就不會扣分。』
能聽到這樣的分享,我很替那位孩子高興。
因為,老師能夠真正讓孩子站在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
而不是預設一些框架把孩子的思考框架住。
昨天,
在小二的數學班,
一位孩子看到同學的考卷被畫上三個紅圈圈(如上),
很慶幸地說:
『我爸都會要我只寫老師說的那種寫法,不要亂寫。』
聽到這兒,有點難過與擔憂。
接著,我們回頭討論卷上的一個問題,
我問孩子:你會怎麼算? 請至少寫出三種算法 (這是在班上我們常玩的遊戲)
孩子已忘了剛剛對話,
卯起勁來思考,
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寫出兩種寫法。
至於第三種算法.....
小二的孩子 想不出來。
(註:最後,是由下一堂課的小一學生想出來的呦!)
我想說的是,
每個孩子對問題的切入點不盡相同,我們都應以與欣賞與尊重。 |
我們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學現場的執行者,
在不小心的引導下就會造成『減法教育』,
讓孩子的思考力,以及探究能力越來越薄弱,
這是讓人很擔心的。
在家長的部分,
當看到孩子的習作本被扣分、考卷上的失分,
往往直覺反應是:
『孩子這類的問題沒搞清楚!是不是需要多一點的練習?』
然後是:擔心、焦慮。
我們忘記要去探究:孩子究竟是在那裡失分了?
是作法不符老師期望?
是自己不清楚明確?
是在答案沒有用尺畫直線?
是直式運算沒用尺畫直直的線?
....
每次遇到這樣的狀況,
有的孩子不會因為扣分而有所影響,
有的孩子會因為要訂正顯得不耐。
我總會再把問題提出來,
與孩子們一起討論:
『咱們來想想,這問題可以怎麼解決?』
平時考、期末考、畢業考即將來臨,
我們需要帶領孩子在學習的歷程中,
回到面對『解決問題』、『學習』的本質上,
來看待自己的學習成果,
而不是盲目的把焦點放在『分數』。
在數學班裡,
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引導,
享受思考、思辨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
思考,是考驗著自己的能耐,挑戰自己的腦力;
思辨,是學習聆聽同學的講述,找出其中弔詭的說法,然後,自己得要有條理的論述出來。
猶記漢帝數學班開班之初,
當時小四的Angel, 面對每次老師的打叉也很挫折與困惑,
一次一次帶著她回到問題的本身重新審視,
原先不理解的,就徹底釐清觀念,
若作法因不符老師預期而被扣分的,他也可以坦然面對,並且理出『生存之道』。
不過,
我還是會鼓勵孩子,如果他願意,應該跟老師討論一下,問:
『老師,為什麼這樣寫不可以?』
教育,應該保留孩子的差異性與多元化,而非讓學習結果『單一化』。 |
後記:
其實,偶有孩子會回學校請教老師,『為什麼不能這樣寫』
回應是:
『你這種算法是上學期的,現在應該用....算法。』
『這裡是教兩步驟,要同學先減再乘,就要用這種算法。』
『這種算法還沒有教到,不可以寫。』
..
...
....
更多的教育想法與您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