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當「鳥人」是學齡前在基隆港邊看黑鳶俯衝的姿態,從此忘不了這種「大鳥」帶給自己的震撼!
後來陸續在自然中和各式的「飛羽」邂逅,才知道它們的「美麗與哀愁」,知道劉克襄書中的風鳥,知道Robert Swinhoe在《福爾摩莎鳥類學》中所揭櫫的各類「鳥發現」。
今年的冬候鳥季,已快結束,許多「鳥朋友」已經開始北返,趁著冬令營隊,決定帶著小朋友來認識這些多年來陸續結識的「鳥朋友」。
規劃課程的初期,就打算利用台北幾個重要的賞鳥地點,讓孩子們認識自己居住空間裡的「鳥世界」,所以擇定了華江橋雁鴨自然公園、內溝溪自然中心與關渡自然公園作為孩子實地觀察的場域。一方面讓孩子學習如何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到達,一方面這三個區塊的野地,涵括了候鳥與留鳥的生存空間。在孩子還沒有太多「鳥知識」作為背景的狀態下,先帶著他們從雲端搜尋,然後直接讓他們以最直覺的方式,從現場「看見」,再回來整合資訊,一起編輯「鳥講義」。以下是我們師生一起編輯的「課後講義」~

首先是出發前的「鳥知識」大補帖(由孩子先提問再歸納,師生共作)

一、 鳥的分類

 鳥的分類  

 

二、 鳥的身世之謎

  IMG_7169_副本  

所有孩子看見這篇文章時眼睛都亮了起來!甲生:「鳥真的是恐龍的後代嗎?」乙生:「恐龍會飛嗎?」「恐龍有羽毛嗎?」「可是鳥沒有牙齒耶!」「恐龍很大隻耶~」「…」「…」。教室瞬間沸騰了!
鳥類可以溯源至中生代的侏羅紀(很多恐龍的地質年代,),在這個地質層發現的始祖鳥是最著名的原始鳥(約距今1億4800萬年前。),其身體特徵同時具有鳥類和爬行類共有的特徵,例如有牙齒,翅膀上有指爪。許多學者認為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甚至有些學者認為恐龍並沒有滅亡,鳥類就是存活至今的恐龍。1997年在中國遼寧發現的中華龍鳥和多種奔龍類恐龍被認為是連接恐龍和鳥類的一環,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龍,比始祖鳥的年代更久遠(距今約1億2400萬年前)。所以說,恐龍其實並沒有完全滅絕,一部分演化成了鳥類,但是否將鳥和恐龍定為同一類仍有爭議(科學人雜誌,2003)。
所以,學生:「老師,恐龍真的是鳥的祖先???!!!」「…」師:「不是說仍有爭議嗎 ? ~~~」
目前我們比較清楚的概念是:
鳥具有兩隻腳、恆溫動物、卵生、具有脊椎,身上覆蓋有羽毛,前肢為翅膀,有堅硬的鳥喙和方便飛翔時保護眼睛的瞬膜(就是很像擋風鏡的構造)

三、 觀鳥裝備

brid001  

                                                 (20140206摘自網路)

大家都以為賞鳥要背一堆東西.要等鳥非常久。可能要全身罩起來。(事實上也有這樣賞鳥的啦)。然後躲在賞鳥小屋。不過我們的鳥人營並沒有那麼辛苦。也沒有等很久的事。像我們就是拿相機拍鳥,甚至輕鬆的拿望遠鏡看鳥,更輕鬆的鳥人就直接用二隻眼睛看!這個厲害吧!

冬季賞鳥服裝宜保暖舒適防雨,不要穿著太鮮豔的衣物出去賞鳥,以可融入自然環境大地顏色較好,若是外衣或背心備有大口袋,還可放置鳥類圖鑑(口袋書)、筆記本,甚為方便。像我就穿件雨衣套在毛衣外面,因為雨衣有大口袋還防水。再背個隨身包就可以上路了。

四、 賞鳥須知

 需要一顆悠閒及帶著尊重生命與敬畏自然的心。
 為了避免驚嚇到鳥類,不要穿著過度鮮豔的服飾。
 看見鳥巢或有幼鳥,請保持觀察距離,切勿干擾。
 輕聲交談,大聲叫喊只會讓您看不到牠。
 尊重野鳥生存權,不採集鳥蛋及捕捉野鳥。
 參與賞鳥活動,遵守老師及組長指揮。
 不要為了便於觀察或攝影方便,隨意攀折花木或餵食鳥類,破壞鳥類棲息環境。

 


五、 賞鳥地點與觀察記錄
(1) 華江橋雁鴨自然公園
IMG_6906  

                                            華江橋雁鴨自然公園

IMG_7032  


利用ipad上的google map 導航來尋找位置

IMG_7033  

IMG_7118  

華江橋的沼澤區是雁鴨的天堂

IMG_7038  

咦!到底在拍甚麼?
IMG_6924  

IMG_6977  

原來是滿沼澤的雁鴨

 IMG_6982  

 

 今日鳥種紀錄

IMG_6919  
IMG_6920  

紅隼

(孩子查資料後的猜測,也有猜測是遊隼,因距離太遠鏡頭模糊僅能如此猜測)
俗名:紅鷹、茶隼
英文:Common Kestrel
學名:Falco tinnunculus
科別:隼科
體型:雄鳥身長約30cm~33cm;雌鳥身長約33cm~39cm
特徵描述:
雄鳥頭、頸鼠灰色,背部紅褐色有黑色斑點,腹部淡黃褐色有
黑褐色縱斑,尾羽比雌鳥略長,尾灰色末端有一寬黑帶,飛羽黑色。
雌鳥頭、頸及背部為暗褐色,面頰稍淺,腰部有黑褐色濃密粗縱紋,尾紅褐色有數條為橫紋其餘似雄鳥。

紅隼屬於小型猛禽,
飛行時翼形尖、尾狹長、喜單獨活動,有時停在八掌溪的高壓電塔上及電線上;有時飛至高空定點振翅,以銳眼搜索地面獵物,再急速俯衝攻擊,捕獲獵物就停棲於樹上或其他突出物啄食,也常於原地啄食或空中原地鼓翼進食,覓食時間大約是從清早到黃昏。
在台灣地區之分布:
分布領域廣闊而固定,每年約在9月~10月稻作收割後遷來台灣,至次年4月間離去。
常見於:
低海拔農田、沼澤地區可見其飛越天際或停棲於空曠地比較獨立的高壓電塔、電線桿上。

 IMG_6913  

 IMG_6946  

喜鵲

學名:(Pica pica)是鳥綱雀形目鴉科鵲屬的一種。共有10亞種。喜鵲體形很大,羽毛大部爲黑色,肩腹部爲白色。喜鵲多生活在人類聚居地區,喜食穀物、昆蟲,一般3月築巢,巢築好後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8枚。

體形特點是頭、頸、背至尾均爲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别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虹膜是褐色的;嘴是黑色;腳是黑色。腹面以胸爲界,前黑後白。 體長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鳥羽色似成鳥,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屬光澤也不顯著。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蹟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該物種的身影。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喜鵲爲多年性配偶。巢呈球狀,由雌雄共同築造,以枯枝編成,内壁填以厚層泥土,内襯草葉、棉絮、獸毛、羽毛等,每年將舊巢添加新枝修補使用。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雛鳥爲晚成性,雙親飼喂 1個月左右方能離巢。小型猛禽紅腳隼常爭占喜鵲或禿鼻烏鴉的巢。叫聲:爲響亮粗啞的嘎嘎聲。

IMG_6985  
成群的小水鴨
IMG_6935  
華江橋濕地的小水鴨

 IMG_6937  

小水鴨

來台度冬的雁鴨之中,就數小水鴨的體型最嬌小、數量也最為眾多了!牠們在台灣的度冬期非常長,大約每年九月間就會由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地區跋涉而來,一直待到翌年的四月才離開,可以說有大半年的日子都是在台灣過的。
  當身上穿著繁殖羽時,小水鴨的性別差異是非常明顯的:雄鳥頭部為褐色,臉上有著綠色的過眼帶,在尾部兩側還各有一塊明亮的三角形黃色斑塊。但一過了繁殖季,牠們就褪去身上醒目的禮服,換成和雌鳥一般的暗褐色樸素套裝;小水鴨在台灣是從海岸地帶、河口沼澤、水田到低海拔溪流中都可以見到的普遍冬候鳥。以下是孩子找到的資料:
1.特徵:雄鳥頭頸部為栗褐色,而臉上的「綠色大逗號」就是認小水鴨的標誌。
2.分布:北美洲、歐洲、亞洲、法國和義大利。
3.食物:軟體動物和水草。
4.棲地:湖泊、沼澤和河流。
5.繁殖:數量不斷減少。

另外孩子也查了以下鴨科的資料


綠頭鴨:1.特徵:雄鳥的嘴巴是黃色的,頭到頸部是暗綠色且有光澤,頸部上有白色的頸環,尾上的覆羽向上捲曲。雌鳥全身上下都是褐色的。
2.分布:有:歐亞大陸、北美洲、非洲和中國。
3.食物:植物和無脊椎類動物都有。
4.棲地:河口、海岸和沙洲地帶。
5.繁殖:草叢及樹洞。

小鸊鷉:1.特徵:眼球是黑色的,眼睛的虹膜是黃色的,腳是黑色的。因為腿太靠後了,所以走路都走不穩。
2.分布:中國、亞洲、歐洲、非洲、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
3.食物:以小魚為主,偶爾也會吃小蝦和水中小型的節肢動物。
4.棲地:水塘、湖泊和池塘。
5.繁殖:一般是生兩顆蛋。

琵嘴鴨:1.特徵:體型很大,嘴也很長,末端有如鏟子一樣大,因為牠的喙型如琵琶,所以命名為「琵嘴鴨」。
2.分布:中國新疆、東北、歐洲、西伯利亞、蒙古和北美洲,還有少數是在日本北海道。
3.食物:軟體動物、浮游生物、甲殼類、昆蟲、小魚和蛙。
4.棲地:湖泊、山區和高原上的水域。
5.繁殖:目前快絕種了。

花嘴鴨:1.特徵:身長約30cm,嘴是黑色的,末端是黃色的,腳是橙紅色的。
2.分布:印度、東北西亞、中國及緬甸。
3.食物:以水藻、種子為食,也會吃一些螺類和昆蟲。
4.棲地:湖泊、魚塭和海邊。
5.繁殖:台北、花蓮和宜蘭。

尖尾鴨:1.特徵:嘴是黑色的,周邊是鉛色的,腳是灰色的。
2.分布:亞細亞和天山。
3.食物:雜食和植物。
4.棲地:河川和湖泊。
5.繁殖:歐洲和北美洲。

IMG_7048  

                                  回程由龍山寺回來,順便走過觀光夜市


(2) 內溝溪生態中心

選擇內溝溪生態中心作為觀察點其實是私心想要孩子多接觸山林,而沿途的櫻花林與登山步道更是此行的額外收穫。

內溝溪櫻花林    


這一天的內溝溪明舉山步道對孩子來說可真是一個大挑戰,它比平日的步道更有挑戰性。需要手腦腳並用才能完成全程,雖然路上有些小抱怨,一些小碎嘴,但孩子們都努力的爬完全程。

康樂山  

內溝溪當日鳥種紀錄

IMG_7057  
大冠鷲
大冠鷲也叫蛇鷹,或是食蛇鷹,冠蛇雕。牠會吃兔子、蛇、蜥蜴、蛙類和鼠類。當牠在翱翔時,雙翼會變成V字形,常常會一兩隻到三四隻一起飛翔。
當日看到最多的鳥種是大冠鷲。大約有十隻左右在康樂山附近盤旋追逐。

IMG_7048  IMG_7035  IMG_7061  

 

IMG_7058 (2) 

                                          內溝溪自然中心如何去?(孩子查詢的資料)

 

IMG_7059 (2)  

                                                   明舉山步道地圖

(3) 關渡自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當日鳥種:

DSC01963  

DSC01995  

DSC01980  

距離遠且透過望遠鏡翻拍,所以不清楚(下圖為一對鳥子,上圖為一群在下午才出現的高蹺鴴,大約有100隻左右)

高蹺鴴

高蹺鴴也叫黑翅長腳鴴,部份是留鳥,其他都是後鳥。當牠要繁殖時,頭上會長出繁殖羽。牠以昆蟲、蝌蚪為食。高蹺鴴每年八月到十一月會往南遷,三月到四月會往北返。

IMG_6957  

埃及聖䴉
(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又名埃及聖朱鷺、埃及聖鷺、聖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拉克東南部及以往埃及的一種朱鷺。牠們在埃及被受尊敬,經常被製成木乃伊當做托特的象徵。
埃及聖䴉成鳥長約68cm,身體全白,後羽黑色。頭部及頸部都是禿的及黑色的,鳥喙厚而彎曲,腳也是黑色的。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雄鳥及雌鳥相似,雛鳥呈灰白色,喙較少,頸上有一些羽毛。

IMG_7140  
                                   

喜歡孩子在沉浸自然中的神情,如沐春風般的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因為感受,所以我們感動!

六、 參考資料:

台灣常見100種鳥類/社團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出版

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

賞鳥Easy Go:陸鳥篇/遠流出版社

大溪常見鳥類生態 http://www.thes.tyc.edu.tw/envedu/birds/htm/mainintro2.htm

中華鳥會 http://www.bird.org.tw/index.php/2011-09-04-15-41-22/2011-09-05-15-06-48

紅隼資料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81204657

喜鵲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880

小水鴨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968

 

arrow
arrow

    台灣ㄟ好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