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歷史、人文、生活美學或自然生態的角度來欣賞石碇鄉,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出我們心目中的老街形象。回溯時光,石碇曾經是往來淡蘭(淡水-葛瑪蘭)的交通要衝,儘管古道繁華退盡,但群山環抱的石碇卻因為地處水源保護區而免於都市的過度開發,卻也因為如今的交通便利,而使它成為台北近郊的「世外桃源」,寧靜的山城,隨著四季的變化,轉換著不同的風貌,在許多不起眼的轉角處,綻放它自信的美麗!在封溪護魚多年的今日,展現河流裡旺盛的生命力,波光粼粼間,悸動的不只是我們的呼吸,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照見,因此今日的假日學校我們將帶著學員們輕裝簡從,一起來踏查老街的「戀戀風華」!
概述
石碇鄉地形的主要骨幹是雪山山脈及其支脈,屬於丘陵和中級山岳地區,高度為海拔100至600公尺。石碇南部是在北勢溪主流中心部份,且呈由東向西面流經石碇。北部則是景美溪與其支流貫穿丘陵地,形成明顯的河谷地形。地質屬於中央山脈地質區,岩層的分布主要是西南--東北走向,因位於第三紀板岩層之雪山山脈北端,岩層岩質劈理緻密,透水率低且岩層穩定,截水性良好,所以在地質上適合作為水庫之用。
《噶瑪蘭廳志》曾將石碇記為「石亭」,「石亭」與「石碇」的閩南語讀音相近,或許石碇是由此演變而來的。目前坊間關於石碇的名稱由來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石碇溪中的巨石很多,居民出入常當必須跨越橫豎在溪床上的大石頭,就像要跨越舊式房屋大門的戶碇一樣,石碇的名稱由此產生。
第二種說法是由於溪中的大石特殊,就像門戶底石一樣,所以就以此為名。
第三種說法是以前溪流水深且急,小船可以溯溪而上,但停泊時必須繫石以碇泊,故名石碇。
日據時期,因日本人探勘發現石碇蘊藏豐富的煤礦,因此由當時的藤田組與礦業鉅子顏雲年合資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 來開發石碇的煤礦。從此石碇因礦業的發展,經濟活動形態由「農業」轉變成「礦業」。石碇鄉也因煤礦的發展,吸引大量外來人口,使得石碇地區日漸繁榮,石碇特殊的「吊腳樓」建築,就是當時居民為解決人口眾多、腹地狹小所發展出來的特色建築。另外石碇豆腐在台灣眾多豆腐中佔有著特殊的地位,石碇的水質純淨,做出來的豆腐口感紮實富彈性,特點是帶有淡淡的煙燻味,很受歡迎,近年聲名大噪的深坑豆腐,其實最早的主要供應來源就是石碇所產的豆腐。每一次阿光師經過石碇都會前往王家豆腐"交官"一下豆漿,有時去晚了,豆腐就沒了。
物換星移,隨著礦業的沒落及產業的更迭,儘管現今已繁華退盡,但被山林擁抱的石碇鄉,反因位於水源保護區而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山林,也因為今日交通的便捷,富藏韻味、典藏文史。因此無論由歷史、人文、藝術、自然生態的各個層面來看,石碇都是一個值得探訪、細細品味的好地方。
今日我們從淡蘭吊橋出發,一探前文所述的石碇由來。走在吊橋上,孩子們似乎無法體會之前楓林渡人聲鼎沸的渡船頭景象?(因為已經看不到那樣的盛況了,取而代之的是頭頂上的蔣渭水高速公路)
遠眺淡蘭吊橋,遙想當年的文山堡,很需要一點想像力~
石碇小鎮的居民沿著石碇溪岸臨水而居,形成十分獨特的建築景觀。許多房子突出半懸於石碇溪, 而下方以一根根石柱支撐著房子,被稱為「吊腳樓」。由於石碇溪兩岸腹地狹小,緊臨山坡岩壁,先民不得不與河爭地。吊腳樓彷若野台戲戲棚下景觀。 石碇因腹地狹小,也出現了奇特的「暗街」景觀。
一邊浸泡清涼的溪水,一邊解說前方的吊腳樓,別有一番風味。
台灣的傳統建築,街道兩旁房屋的一樓通常會向內縮,留出公共通道供行人避雨及行走, 俗稱為「亭仔腳」,但石碇因腹地有限,在石碇東街有一段是只有「亭仔腳」而無街道, 形成以「亭仔腳」做為主要街巷通路的有趣景緻。由於「亭仔腳」受屋樑遮蔽, 即使在白天仍然暗無天日,故稱為「暗街」,是石碇獨特的景觀。
這是石碇老街上一處開放的古宅,可以從中看見一些先民生活的線索
外按步道步道不長,單程約30~40分鐘。沿線都可看見苦花,石斑,溪哥等溪魚悠游河中(封溪護魚成果斐然),稱得上是一條觀魚步道。距台北市區近,步道鋪設完善,更適合小朋友來此進行生態廊道的踏查活動。在水深及水流較緩處, 甚至可以看見長30公分以上的大魚,阿光師很喜歡帶著孩子來這裡吸收天地靈氣,觀看山川游魚,傾聽蟲鳴鳥叫。更重要的是,這條步道更是一條充滿歷史感的小徑。穿越時光的老街,帶著孩子審視先民的生活遺址,觀看人們在這裡的產業更迭如何把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活交疊活化。這是一堂美麗的文史生態課,期待下次也能看見您一起來上課~
這一對母女正在觀察猴不爬(九芎)
美麗的觀魚步道
留言列表